“寒窗蛰守痴既往难咎,翰林文墨消得容颜孱瘦,纵愿凌云志功成名就,求得一朝衣襟风光宦游。”
一千多年前,唐朝的學生们也有毕业季,虽然那时候没有火车飞机,没有手机网络,但他们的毕业季一点也不比我们差。
咱想想,一般高考完我们都会干什么?撕书?这太不环保了。通宵?也不是所有人都愿意熬夜的。
那么约好友一起吃饭聚一下?这倒是大多数人的首选,不仅我们如此,唐朝亦是如此。从唐中宗开始,每年三月,都要在曲江为新科进士举行一次盛大的宴会,用来表示对新科进士的热烈祝贺。宴会当天,除了新科进士们,还有主考官、王孙贵族及其家眷,有时咱们皇帝陛下来了兴致或者有空了也会赏脸前来赴宴。
是不是和我们的升学宴很像?但其实大不相同,我们的升学宴,除了致辞感谢就是专心吃饭,而唐朝的曲江宴除了饮酒作诗、行歌乐舞、泛舟赏景外还有一些特殊的习尚。除了这些,曲江宴持续的时间也很长,有时候甚至可以从三月持续到仲夏。至于这么长的时间都干吗,有权势的家庭借曲江宴上群英聚集的机会好好地给自家女儿挑选未来夫婿,而那些主角则趁机结交王孙贵族,为以后铺路。这样看来,这场曲江宴怪不得声势如此浩大。
毕业季又怎会只有无止境的吃呢?咱们还会精心筹划一场别出心裁的毕业旅行呢,你以为唐朝学生们就会闲着了?要知道,毕业旅行其实在唐朝就已经存在了,他们不用火车,不用飞机,他们跋山涉水,历经艰辛,旅途的风景不会只是转瞬,没有相机便用诗画定格。
而唐朝时期还存在专门为这些新科进士筹办相关活动的民间组织,他们被亲切地称为“进士团”。这些“进士团”多由长安游民自觉自愿聚集而成,他们努力为新科进士们安排“毕业”之后的难忘之旅,他们只收取一定费用,不会花销太大。唐朝的毕业旅行常在春天,不管路线是怎样的,最终的目的地却很一致地选择了曲江。
在这场毕业旅行中,进士团会组织新科进士赏春花、尝樱桃、瞻佛牙、打马球等,要诗意有诗意,要乐趣有乐趣,活动丰富,价格不贵,回忆无限。
进士们还会在雁塔题名。这雁塔便等同于后来的“金榜”。咱想象一下,金榜题名值得骄傲吧?那这雁塔题名就更甚三分。那么这座意义如此重大的雁塔到底在哪?说出来想必大家也不陌生,它的所在地便是十分有名的慈恩寺。据说雁塔题名这一风俗最开始是因为一个张姓的进士在游慈恩寺的时候,一时兴起便将自己的名字写在了雁塔壁上,后来的进士们果断地有样学样,纷纷来此留名,到后来连皇帝都推崇这样的做法。
唐朝中期开始,毕业生们的毕业之旅便有了具体规定,一曲江,二雁塔,只要进士及第就得先去曲江游宴,然后赴雁塔留名,但留名也不是随便留的,往往会选同年中一些书法最好的进士来着笔,大家将自己的姓名、籍贯和及第的时间由那位书法最好的将其工整地题写在塔壁之上,或许这就是为什么古时候留名自成风景而咱现在就是破坏环境了吧。白居易在29岁时考中进士,在大雁塔下就有题诗 “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可见那份喜悦与骄傲之情怎样都无法抑制,也更体现了在大雁塔留名是多么光荣了。
愿所有毕业生都能如唐朝进士们一样度过一个难忘的毕业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