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终于诞生了。朋友的祝贺从四面八方而来,大家都问他出生多重、体长, 还有——叫什么名字?
“呵呵,敬请稍候,马上揭晓!”我都是这么回答。
事实上,我老爸早给孙子取好了中文名字——刘子川,颇有典故,又很大气。我原本想把他的中英文名字同时宣布,但三天过去,我跟老婆绞尽脑汁,还是难决定。
奇怪了,中国人的姓名学深奥无比,天格、地格、人格、外格、总格,外加五行、生肖、八字都得算,英文名字才那么26个字母组合,怎么反而困难?
偏偏这年头英文名字超重要,在许多社交圈,English name是主要称呼。现在的台湾父母不会等到孩子学英文时才叫老师随便挑个名字,或像我一样,移民时为了填护照数据,干脆把中文名字翻成英文拼音,而且还拼错。如果说人是个品牌,取个好名字应当有加分作用。但什么是“好”名字呢?这可就有学问了!
我在帮儿子取名的过程中,在网络上发现一些趣事:首先,英文名字有个“轮回”趋势,像Jack这个名字在20世纪30年代最受欢迎,后来逐渐少人使用,20世紀80年代渐到谷底之后才慢慢回升。Ryan是20世纪80年代很普遍的男孩名字,现在却较少见。前几年的畅销书《橘子苹果经济学》探讨名字的演变,发现上流社会喜欢给孩子取的名字,隔了几年之后就会成为小康家庭的偏好,而这些名字最后又会被低收入家庭使用。换句话说,在给孩子取名的时候,父母遍好“向上学”,而当一个名字已经渗透到社会基层时,就会越来越少人使用,直到这个名字从社会淡出一阵子,才能再度恢复“身价”。
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未来能成功,能进个好学校,交些上进的朋友?若是这样,为何不给他取个像是会活跃于那个世界的名字?小孩名字多多少少夹藏了父母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