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天吃小笼包的最高纪录是多少?
我是八个,而且是纯肉馅的。我想如果我不怕它超高的热量,吃上十二个也有可能。
时间倒回到大学毕业,即将离开学校的最后一天。因为舍不得无锡的小笼包,我甘愿坐半小时地铁跑到市中心,最后一次打卡最正宗的滋味。
老实说,我对小笼包一直有一种深切的迷恋。孩提时代,我就执着于站在包子铺门口,盯着码得整齐的蒸笼里飘出的袅袅白烟。一句“出锅了”往往会令我心花怒放。蒸笼一开,伴随着弥漫水汽的是诱人的包子香。那时一块钱可以买三个小笼包,一手交钱,老板就会用塑料袋麻利地捡出烫手的包子。发面的包子松松软软,吃起来鲜嫩异常。如果蘸上醋,面皮还会吸饱醋汁。而小笼包的馅料也是多样的:芹菜猪肉、韭菜鸡蛋……虽然肉馅往往不多,但也算清新爽口。所以第一次看见无锡小笼包时,我是拒绝的,心想,死面的包子怎么吃得下去呢?
直到某个夏天午后,我在烈日的灼烤下,步履匆匆地穿过一条小巷。偶然往巷里的餐馆一瞥,正对上案板旁热气腾腾的蒸笼。同样的情景唤起了我对小笼包的昔日记忆。
我点了四个小笼包,安静地坐到桌边。老板用竹质的包子夹把小笼包盛在白瓷盘里。只是加与不加酵母的区别,却造就两种口感与长相各异的小笼包。白净的面皮布满褶皱,入口却十分弹牙。透过晶莹剔透的外壳,能模糊地看见包裹在内的馅料和汤汁。轻轻咬一口,饱满的汤汁立刻流了一盘子,但残留在口中的味道,却着实鲜美。别看它体量不大,却有一整颗大大的纯肉馅,品尝起来,又一次佐证了苏南嗜甜的名声。从此我就成了无锡小笼包的疯狂爱好者,开始搜寻有关它的点滴。
最好吃的无锡小笼包,也是那些拥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历史的老字号。小笼包不仅掩藏在每条市井气息浓郁的街道上,更成为无锡人日常生活的独特肌理。随便走进一家小笼包店,都能看见些上了年纪的“老无锡”。叫上一客小笼包,再配一碗银丝面或馄饨汤,或拉家常,或静坐读报,偷得浮生半日闲凉。
如果你迈进一家老字号,会看见收银台后挂在墙上的木质餐牌,可选择的不多,只有小笼包、不同浇头的银丝面与不同馅料的馄饨。如果是红火的店,到了中午,小半餐牌都会翻过去表示售罄。一客小笼包是四个,大部分的店都只出鲜肉小笼包,而忆秦园则以蟹粉小笼包闻名,如果你对鼎泰丰的蟹粉小笼包赞不绝口,那我会骄傲地告訴你忆秦园绝对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品尝过无数小笼包后,我也摸索出一套吃法。小笼包刚出锅就吃会烫口,放凉再食则会失掉本来的风味,极好是在温度稍散一点后食用。用筷子夹起包子褶,将皮咬开一个小口,吮吸尽其中温热鲜腴的汤汁,然后再品尝甜而不腻、柔软筋道的肉馅。而佐以镇江香醋或陈醋,再配点不算辣却极香的辣椒末,则别有一番滋味。醋的酸甜既能解油腻,又为小笼包增添回甘,辣椒的余味又极绵长。这样酸、甜、辣的碰撞,又会在口腔里爆发出难以忘怀的滋味。
大学的最后一学期,我决心要做一个无锡小笼包的测评榜单,没课时就会徜徉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走过一条条残存的运河水道,幻想曾经的烟雨江南。你会不会因为一道菜而理解一座城市,在食用中追溯它逝去的历史?人们可以轻易在建筑中抹掉历史的痕迹,却无法改变历史残留于味道中的记忆。
也许我此生都不再有机会回到这座城市。但通过小笼包,它给我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