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呼兰河传(节选)》

《萧红·呼兰河传(节选)》原文阅读|主旨理解|赏析|读后感

萧红

第三章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住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极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

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据说这花园,从前是一个果园。祖母喜欢吃果子就种了果园。祖母又喜欢养羊,羊就把果树给啃了,果树于是都死了。到我有记忆的时候,园子里就只有一棵樱桃树,一棵李子树,因为樱桃和李子都不大结果子,所以觉得它们是并不存在的。小的时候,只觉得园子里边就有一棵大榆树。

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这榆树先啸,来了雨,大榆树先就冒烟了。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

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我也跟着祖父在后园里边。祖父戴一个大草帽,我戴一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当祖父下种,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边,把那下了种的土窝,用脚一个一个地溜平,哪里会溜得准,东一脚的,西一脚的瞎闹。有的把菜种不但没被土盖上,反而把菜种踢飞了。

小白菜长得非常之快,没有几天就冒了牙了。一转眼就可以拔下来吃了。

祖父铲地,我也铲地;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那锄头杆,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其实哪里是铲,也不过爬在地上,用锄头乱勾一阵就是了。也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韭菜当做野草一起地割掉,把狗尾草当做谷穗留着。

等祖父发现我铲的那块满留着狗尾草的一片,他就问我:

“这是什么?”

我说:

“谷子。”

祖父大笑起来,笑得够了,把草摘下来问我:

“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

我说:

“是的。”

我看着祖父还在笑,就说:

“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你看。”

我跑到屋里拿了鸟笼上的一头谷穗,远远地就抛给祖父了。说:

“这不是一样的吗?”

祖父慢慢地把我叫过去,讲给我听,说谷子是有芒针的。狗尾草则没有,只是毛嘟嘟的真像狗尾巴。

祖父虽然教我,我看了也并不细看,也不过马马虎虎承认下来就是了。一抬头看见了一个黄瓜长大了,跑过去摘下来,我又去吃黄瓜去了。

黄瓜也许没有吃完,又看见了一个大蜻蜓从旁飞过,于是丢了黄瓜又去追蜻蜓去了。蜻蜓飞得多么快,哪里会追得上。好在一开初也没有存心一定追上,所以站起来,跟了蜻蜓跑了几步就又去做别的去了。

采一个矮瓜花心,捉一个大绿豆青蚂蚱,把蚂蚱腿用线绑上,绑了一会,也许把蚂蚱腿就绑掉了,线头上只拴了一只腿,而不见蚂蚱了。

玩腻了,又跑到祖父那里去乱闹一阵,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奇怪的就是并不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里一扬,大喊着:

“下雨了,下雨了。”

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大的,天空特别高,太阳的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什么黑暗的地方飞出来。是凡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连大树都会发响的,叫一叫就是站在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矮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

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可是白云一来的时候,那大团的白云,好像洒了花的白银似的,从祖父的头上经过,好像要压到了祖父的草帽那么低。

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不用枕头,不用席子,就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了。

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祖父的笑,常常笑得和孩子似的。

祖父是个长得很高的人,身体很健康,手里喜欢拿着个手杖。嘴上则不住地抽着旱烟管,遇到了小孩子,每每喜欢开个玩笑,说:

“你看天空飞个家雀。”

趁那孩子往天空一看,就伸出手去把那孩子的帽给取下来了,有的时候放在长衫的下边,有的时候放在袖口里头。他说:

“家雀叼走了你的帽啦。”

孩子们都知道了祖父的这一手了,并不以为奇,就抱住他的大腿,向他要帽子,摸着他的袖管,撕着他的衣襟,一直到找出帽子来为止。

祖父常常这样做,也总是把帽放在同一的地方,总是放在袖口和衣襟下。那些搜索他的孩子没有一次不是在他衣襟下把帽子拿出来的,好像他和孩子们约定了似的:“我就放在这块,你来找吧!”

这样的不知做过了多少次,就像老太太永久讲着“上山打老虎”这一个故事给孩子们听似的,哪怕是已经听过了五百遍,也还是在那里回回拍手,回回叫好。

每当祖父这样做一次的时候,祖父和孩子们都一齐地笑得不得了。好像这戏还像第一次演似的。

别人看了祖父这样做,也有笑的,可不是笑祖父的手法好,而是笑他天天使用一种方法抓掉了孩子的帽子,这未免可笑。

祖父不怎样会理财,一切家务都由祖母管理。祖父只是自由自在地一天闲着;我想,幸好我长大了,我三岁了,不然祖父该多寂寞。我会走了,我会跑了。我走不动的时候,祖父就抱着我;我走动了,祖父就拉着我。一天到晚,门里门外,寸步不离,而祖父多半是在后园里,于是我也在后园里。

我小的时候,没有什么同伴,我是我母亲的第一个孩子。

我记事很早,在我三岁的时候,我记得我的祖母用针刺过我的手指,所以我很不喜欢她。我家的窗子,都是四边糊纸,当中嵌着玻璃,祖母是有洁癖的,以她屋的窗纸最白净。别人抱着把我一放在祖母的炕边上,我不假思索地就要往炕里边跑,跑到窗子那里,就伸出手去,把那白白透着花窗棂的纸窗给通了几个洞,若不加阻止,就必得挨着排给通破,若有人招呼着我,我也得加速的抢着多通几个才能停止。手指一触到窗上,那纸窗像小鼓似的,嘭嘭地就破了。破得越多,自己越得意。祖母若来追我的时候,我就越得意了,笑得拍着手,跳着脚的。

有一天祖母看我来了,她拿了一个大针就到窗子外边去等我去了。我刚一伸出手去,手指就痛得厉害。我就叫起来了。那就是祖母用针刺了我。

从此,我就记住了,我不喜欢她。

虽然她也给我糖吃,她咳嗽时吃猪腰烧川贝母,也分给我猪腰,但是我吃了猪腰还是不喜欢她。

在她临死之前,病重的时候,我还会吓了她一跳。有一次她自己一个人坐在炕上熬药,药壶是坐在炭火盆上,因为屋里特别的寂静,听得见那药壶骨碌骨碌地响。祖母住着两间房子,是里外屋,恰巧外屋也没有人,里屋也没人,就是她自己。我把门一开,祖母并没有看见我,于是我就用拳头在板隔壁上,咚咚地打了两拳。我听到祖母“哟”地一声,铁火剪子就掉了地上了。

我再探头一望,祖母就骂起我来。她好像就要下地来追我似的。我就一边笑着,一边跑了。

我这样地吓唬祖母,也并不是向她报仇,那时我才五岁,是不晓得什么的。也许觉得这样好玩。

祖父一天到晚是闲着的,祖母什么工作也不分配给他。只有一件事,就是祖母的地榇上的摆设,有一套锡器,却总是祖父擦的。这可不知道是祖母派给他的,还是他自动地愿意工作,每当祖父擦的时候,我就不高兴,一方面是不能领着我到后园里去玩了,另一方面祖父因此常常挨骂,祖母骂他懒,骂他擦得不干净。祖母一骂祖父的时候,就常常不知为什么连我也骂上。

祖母一骂祖父,我就拉着祖父的手往外边走,一边说:

“我们后园里去吧。”

也许因此祖母也骂了我。

她骂祖父是“死脑瓜骨”,骂我是“小死脑瓜骨”。

我拉着祖父就到后园里去了,一到了后园里,立刻就另是一个世界了。决不是那房子里的狭窄的世界,而是宽广的,人和天地在一起,天地是多么大,多么远,用手摸不到天空。而土地上所长的又是那么繁华,一眼看上去,是看不完的,只觉得眼前鲜绿的一片。

一到后园里,我就没有对象地奔了出去,好像我是看准了什么而奔去了似的,好像有什么在那儿等着我似的。其实我是什么目的也没有。只觉得这园子里边无论什么东西都是活的,好像我的腿也非跳不可了。

若不是把全身的力量跳尽了,祖父怕我累了想招呼住我,那是不可能的,反而他越招呼,我越不听话。

等到自己实在跑不动了,才坐下来休息,那休息也是很快的,也不过随便在秧子上摘下一个黄瓜来,吃了也就好了。

休息好了又是跑。

樱桃树,明明没有结樱桃,就偏跑到树上去找樱桃。李子树是半死的样子了,本不结李子的,就偏去找李子。一边在找,还一边大声地喊,在问着祖父:

“爷爷,樱桃树为什么不结樱桃?”

祖父老远地回答着:

“因为没有开花,就不结樱桃。”

再问:

“为什么樱桃树不开花?”

祖父说:

“因为你嘴馋,它就不开花。”

我一听了这话,明明是嘲笑我的话,于是就飞奔着跑到祖父那里,似乎是很生气的样子。等祖父把眼睛一抬,用了完全没有恶意的眼睛一看我,我立刻就笑了。而且是笑了半天的工夫才能够止住,不知哪里来了那许多高兴。把后园一时都让我搅乱了,我笑的声音不知有多大,自己都感到震耳了。

后园中有一棵玫瑰。一到五月就开花的。一直开到六月。花朵和酱油碟那么大。开得很茂盛,满树都是,因为花香,招来了很多的蜂子,嗡嗡地在玫瑰树那儿闹着。

别的一切都玩厌了的时候,我就想起来去摘玫瑰花,摘了一大堆把草帽脱下来用帽兜子盛着。在摘那花的时候,有两种恐惧,一种是怕蜂子的钩刺人,另一种是怕玫瑰的刺刺手。好不容易摘了一大堆,摘完了可又不知道做什么了。忽然异想天开,这花若给祖父戴起来该多好看。

祖父蹲在地上拔草,我就给他戴花。祖父只知道我是在捉弄他的帽子,而不知道我到底是在干什么。我把他的草帽给他插了一圈的花,红通通的二三十朵。我一边插着一边笑,当我听到祖父说:

“今年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也怕闻得到的。”

就把我笑得哆嗦起来。我几乎没有支持的能力再插上去。等我插完了,祖父还是安然的不晓得。他还照样地拔着垅上的草。我跑得很远的站着,我不敢往祖父那边看,一看就想笑。所以我借机进屋去找一点吃的来,还没有等我回到园中,祖父也进屋来了。

那满头红通通的花朵,一进来祖母就看见了。她看见什么也没说,就大笑了起来。父亲母亲也笑了起来,而以我笑得最厉害,我在炕上打着滚笑。

祖父把帽子摘下来一看,原来那玫瑰的香并不是因为今年春天雨水大的缘故,而是那花就顶在他的头上。

他把帽子放下,他笑了十多分钟还停不住,过一会一想起来,又笑了。

祖父刚有点忘记了,我就在旁边提醒说:

“爷爷……今年春天雨水大呀……”

一提起,祖父的笑就来了。于是我也在炕上打起滚来。

就这样一天一天的,祖父,后园,我,这三样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了。

刮了风,下了雨,祖父不知怎样,在我却是非常寂寞的了。去没有去处,玩没有玩的,觉得这一天不知有多少日子那么长。

祖母死了,我就跟祖父学诗。因为祖父的屋子空着,我就闹着一定要睡在祖父那屋。

早晨念诗,晚上念诗,半夜醒了也是念诗。念了一阵,念困了再睡去。

祖父教我的有《千家诗》,并没有课本,全凭口头传诵,祖父念一句,我就念一句。

祖父说:

“少小离家老大回……”

我也说:

“少小离家老大回……”

都是些什么字,什么意思,我不知道,只觉得念起来那声音很好听,所以很高兴地跟着喊。我喊的声音,比祖父的声音更大。

我一念起诗来,我家的五间房都可以听见,祖父怕我喊坏了喉咙,常常警告我说:

“房盖被你抬走了。”

听了这笑话,我略略笑了一会工夫,过不了多久,就又喊起来了。

夜里也是照样地喊,母亲吓唬我,说再喊她要打我。

祖父也说:

“没有你这样念诗的,你这不叫念诗,你这叫乱叫。”

但我觉得这乱叫的习惯不能改,若不让我叫,我念它干什么。每当祖父教我一个新诗,一开头我若听了不好听,我就说:

“不学这个。”

祖父于是就换一个,换一个不好,我还是不要。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一首诗,我很喜欢,我一念到第二句,“处处闻啼鸟”那处处两字,我就高兴起来了。觉得这首诗,实在是好,真好听,“处处”该多好听。

还有一首我更喜欢的:

“重重叠叠上楼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又为明月送将来。”

就这“几度呼童扫不开”,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意思,就念成“西沥忽通扫不开”。

越念越觉得好听,越念越有趣味。

当客人来了,祖父总是呼我念诗,我就总喜念这一首。

那客人不知听懂了与否,只是点头说好。

就这样瞎念,到底不是久计。念了几十首之后,祖父开讲了。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祖父说:

“这是说小的时候离开了家到外边去,老了回来了。乡音无改鬓毛衰,这是说家乡的口音还没有改变,胡子可白了。”

我问祖父:

“为什么小的时候离家?离家到哪里去?”

祖父说:

“好比爷像你那么大离家,现在老了回来了,谁还认识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小孩子见了就招呼着说:你这个白胡老头,是从哪里来的?”

我一听觉得不大好,赶快就问祖父:

“我也要离家的吗?等我胡子白了回来,爷爷你也不认识我了吗?”

心里很恐惧。

祖父一听就笑了:

“等你老了还有爷爷吗?”

祖父说完了,看我还是不很高兴,他又赶快说:

“你不离家的,你哪里能够离家……快再念一首诗吧!念春眠不觉晓……”

我一念起春眠不觉晓来,又是满口大叫,得意极了。完全高兴,什么都忘了。

但从此再读新诗,一定要先讲的,没有讲过的也要重讲。似乎那大嚷大叫的习惯稍稍好了一点。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这首诗本来我也很喜欢的,黄梨是很好吃的。经祖父这一讲,说是两个鸟。于是就不喜欢了。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首诗祖父讲了我也不明白,但是我喜欢这首。因为其中有桃花。桃树一开了花不就结桃吗?桃子不是好吃吗?

所以每念完这首诗,我就接着问祖父:

“今年咱们的樱桃树开不开花?”

除了念诗之外,还很喜欢吃。

记得大门洞子东边那家是养猪的,一个大猪在前边走,一群小猪跟在后边。有一天一个小猪掉到井里,人们用抬土的筐子把小猪从井吊了上来。吊上来,那小猪早已死了。井口旁边围了很多人看热闹,祖父和我也在旁边看。

那小猪一被打上来,祖父就说他要那小猪。

祖父把那小猪抱到家里,用黄泥裹起来,放在灶坑里烧上了,烧好了给我吃。

我站在炕沿旁边,那整个的小猪,就摆在我的眼前,祖父把那小猪一撕开,立刻就冒了油,真香。我从来没有吃过那么香的东西,从来没有吃过那么好吃的东西。

第二次,又有一只鸭子掉到井里,祖父也用黄泥包起来,烧上给我吃了。

在祖父烧的时候,我也帮着忙,帮着祖父搅黄泥,一边喊着,一边叫着,好像拉拉队似的给祖父助兴。

鸭子比小猪更好吃,那肉是不怎样肥的。所以我最喜欢吃鸭子。

我吃,祖父在旁边看着。祖父不吃。等我吃完了,祖父才吃。他说我的牙齿小,怕我咬不动,先让我选嫩的吃,我吃剩了的他才吃。

祖父看我每咽下去一口,他就点一下头。而且高兴地说:

“这小东西真馋”,或是“这小东西吃得真快”。

我的手满是油,随吃随在大襟上擦着,祖父看了也并不生气,只是说:

“快沾点盐吧,快沾点韭菜花吧,空口吃不好,等会要反胃的……”

说着就捏几个盐粒放在我手上拿着的鸭子肉上。我一张嘴又进肚去了。

祖父越称赞我能吃,我越吃得多。祖父看看不好了,怕我吃多了。让我停下,我才停下来。我明明白白的是吃不下去了,可是我嘴里还说着:

“一个鸭子还不够呢!”

自此吃鸭子的印象非常之深,等了好久,鸭子再不掉到井里,我看井沿有一群鸭子,我拿了秫秆就往井里边赶,可是鸭子不进去,围着井口转,而呱呱地叫着,我就招呼了在旁边看热闹的小孩子,我说:

“帮我赶哪!”

正在吵吵叫叫的时候,祖父奔到了,祖父说:

“你在干什么?”

我说:

“赶鸭子,鸭子掉井,捞出来好烧吃。”

祖父说:

“不用赶了,爷爷抓个鸭子给你烧着。”

我不听他的话,我还是追在鸭子的后边跑着。

祖父上前来把我拦住了,抱在怀里,一面给我擦着汗一面说:

“跟爷爷回家,抓个鸭子烧上。”

我想:不掉井的鸭子,抓都抓不住,可怎么能规规矩矩贴起黄泥来让烧呢?于是我从祖父的身上往下挣扎着,喊着:

“我要掉井的!我要掉井的!”

祖父几乎抱不住我了。

女作家萧红的身世颇为曲折和凄凉。生母早逝,幼年的萧红饱受父亲的冷眼和继母的恶言。19岁时为抗婚,毅然离开生于斯长于斯的呼兰城,在冰天雪地的天气里孤身逃往哈尔滨。几经周折,得萧军营救,双双离开哈尔滨南下,辗转来到上海。在鲁迅的指导、帮助下,萧红出版了反映东北沦陷区人民生活的长篇小说《生死场》,产生了较大影响。全面抗战开始后,她与众多进步作家前往内地,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写作。与此同时,萧红因性格不合与萧军分手,感情生活经历了多次波折。在彷徨和寂寞中,萧红流寓香港,迎来了生命中最后的日子。在这里,她回忆生她养她的故乡,想起世代生活在故乡的人们,于是为我们奉献出了散文化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

全书共七章。书中没有贯穿的线索和复杂的情节,但那些看似零零碎碎的画面却组成了一个有生命的系统,为呼兰河作了翔实的“传谱”:它的子民,它的风土,它的环境;一座院子,一个土坑,一条小河;……枝枝节节,有时令人向往,有时令人感伤,有时令人叹息,使人想起茅盾的评价:“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呼兰河传〉序》)在这一块既丰富又单调、既热闹又荒凉的土地上,人们年复一年过着贫困而又自得、辛苦而又麻木的生活:冯歪嘴子艰难拉扯几个小孩,磨房七八位住户在摇摇欲倒的草屋下有滋有味地过日子,健壮的小团圆媳妇被婆婆和村民在跳大神中活活折腾至“回了老家”……这些描写显然接受了鲁迅国民性批判的影响,但又有萧红自身的特色,于散淡通透的笔墨中泛出诗性的光泽。

选读部分是全书的第三章(有删节)。这是全书黯淡基调下最光彩的一章,是凄婉氛围中最温馨的一章。

“我”的祖父是一位慈祥而不失童心的老人。在“我”眼中,“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祖父的笑,常常笑得和孩子似的”。他喜欢和孩子开玩笑,遇到孩子,他会骗小孩:“你看天空飞个家雀。”等孩子往天上看时,他就伸手摘掉小孩的帽子,藏到长衫的下边或袖口里头。这样的游戏一次次重复,连藏帽子的地方也千篇一律,别的大人早看得没劲了,而祖父不觉无聊,小孩不嫌乏味,总是笑得不得了,好像这戏还是第一次演似的。萧红以藏帽子这一情节,活画出祖父“大人者不失赤子之心”的可爱形象。而正因为祖父的庇护,“我”的童年才呈现出一片异样的光彩。

在花园中嬉闹的“我”是幸福的。那里有童年的许多玩伴:各式的昆虫,各式的花草,各式的瓜果蔬菜。祖父干活时,“我”去帮忙,却是一路闹,铲草时把庄稼铲了,留着一片狗尾巴草;浇菜时,却把水泼向天空,还大喊“下雨了,下雨了”。祖父一点不责怪,慢慢地教,或竟由着“我”闹。“我”甚至恶作剧,把玫瑰花偷偷插满祖父的草帽,使他被“我”祖母笑,被“我”父母笑,而“我”更笑得满炕打滚。祖父知道后,只是笑,一点也不恼。在如此温情的花园里,“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读诗和听祖父讲诗时的“我”是幸福的。读诗时可以由着性子大喊大叫,想读就读,不高兴不读;祖父讲诗时,可以随意打岔,想听就听,不高兴不听。正是在这种自由宽松的情境里,祖孙间的对话才充满无拘无束的趣味:在讲贺知章《回乡偶书》时,“我”问祖父:“为什么小的时候离家?离家到哪里去?”祖父回答后,“我”又着急地问:“我也要离家的吗?等我胡子白了回来,爷爷你也不认识我了吗?”说出来的全是孩子式的担心:对离家的恐惧,对被亲人抛弃的忧虑。而对基本常识全然不解:“等你老了还有爷爷吗?”

吃鸭肉时的“我”是幸福的。祖父把嫩鸭肉先让“我”吃,“看我每咽下去一口,他就点一下头。而且高兴地说:‘这小东西真馋’,或是‘这小东西吃得真快’。”又担心小孩空口吃鸭肉不好,捏盐粒放在小孩手中的鸭肉上。在祖父的称赞下,“我”越吃越多,以致祖父担心“我”吃多了。这种“患得患失”的心理,正是因为祖父深爱着“我”的缘故。另外,一面是对小孩的心细如发的呵护,一面则对小孩将油手擦在衣服大襟上视而不见。没有爱,哪来对小孩如此的宽容?

在祖父和“我”之间,没有说教,没有呵斥,更没有打骂,只有绵绵亲情在汨汨流淌。童年的乐趣与天真,长者的舐犊之情,都被萧红写到了极致。读这样的文字,谁人不油然生向往之心,或忆起自己也曾有过的经历,而在心头涌起一股暖意呢!

当然,作者在叙说祖孙亲情的时候,应该不只是幸福的回味,那简洁流畅的文字和生动明快的画面,往往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蕴藏着深沉的悲哀。比如,在读贺知章《回乡偶书》一诗时与祖父的对话中,作者写到祖父“等你老了还有爷爷吗”这句话后,便掉转笔锋写别的事情,在若不经意中,其实是隐藏着对已逝祖父的深深怀念的,读了令人酸鼻。此外,作者大写特写祖父对“我”的关爱,不正反衬出她从小缺少父爱母爱的苦衷吗?作者描写后花园中的蝴蝶、蚂蚱、小黄瓜、大矮瓜等,固然道出了“我”幼年时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幸福感,但不也正说明作者当时年幼无知、涉世不深,和后来险恶的形势、坎坷的人生形成格外强烈的对比吗?以童年稚嫩的口吻反衬出当今的辛酸和无奈,更具打动人心的力量。

也正因为心底流淌着悲哀,那祖孙怡怡的温暖场面很快淹没在萧索寂寞的阴霾里。紧接而来的章节中,作者的笔触所到一片荒凉:“我家是荒凉的”;“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呼兰河整座小城都是荒凉的:那里的人们依然麻木而自在地过着那仿佛亘古不变的生活,一任风怎样地逼,雪怎样地冻,房子怎样地欹斜,道路怎样地坑洼……终于,最疼“我”的祖父死了,“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写完《呼兰河传》的萧红,这位才华出众的年仅三十一岁的女作家,不久也在寂寞中凄苦地离世了。

感谢您访问:笔趣文案网站!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314179.com/74163.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820608633@qq.com

相关推荐

  • 瘦西湖的联想

            假期过维扬,曾偷闲半日去逛瘦西湖,自然也爬上临湖挺立的小金山观赏扬州全貌。山不高,但…

    2024年12月31日
    5
  • 《白狼》读后感400字

    【第1篇】 我细细品读了一本书:“小说大王”沈石溪的《第七条猎狗》。这本书分为许多小故事,其中一篇《白狼》深深吸引了我,阅读了数遍,我受益匪浅,感动至极。 这篇小故事讲述的是:一只…

    2024年4月1日
    79
  • 关于读后感的300字作文精选20篇

    【#读后感# #关于读后感的300字作文精选20篇#】关于读后感的300字作文精选20篇由©为您整理,读后感既要联系原文,又不是原文思想内容的简单照搬。他应该联系原文确立…

    2024年3月28日
    132
  • 《海蒂》读后感600字

    【第1篇】 读名著《海蒂》,感觉就像被散发出阵阵清香的风拂过脸庞。再读《海蒂》,又像是品味了一杯甘醇的葡萄酒。 主人公海蒂是一个心地善良、天真的小姑娘,她热爱生活,热爱,她热爱生活…

    2024年4月28日
    61
  • 《当代散文作品·北京的春节》内容简介和鉴赏

    《当代散文作品·北京的春节》简析 老舍著。发表于《新观察》1951年第2期,收于《老舍文集》。这是一篇记叙风俗民情的散文,着重描写解放前北京居民在春节期间的生活风尚。文章从节前的准…

    2025年1月1日
    3
  • 那一刻,我的叛逆期结束了

           高二的时候,年少无知,为了所谓的兄弟义气,做了一些错事,被送进了派出所。铐着录完口供后,警察打电话叫我爸来领人。   当时还在…

    2025年1月5日
    1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