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小鸡出壳记》

小鸡是鸡蛋变成的。鸡蛋经过孵化,小鸡便破壳而出,这是人们都知道的。但究竟是怎样破壳而出的,我却从来没有认真留心过。

小的时候在农村,家里也曾养过鸡。小鸡多是由母鸡孵的,母鸡在孵雏期间,是不准人走近的,谁要走近,它就既大叫而且张翅作拼命状,所以竟无由作详细的观察,待到它领出来的时候,已经是唧唧乱叫,围绕着它们妈妈乱跑的小鸡了。

最近,到一个“良禽场”参观,看人工孵化,才得到较细致的观察的机会。

管理的人抽出一个大抽屉形的箱子,告诉我们:

“看吧,这里都是孵化满二十一天的,正在出壳。”

蹲下一看,满箱子的鸡卵,有几只,小鸡已经脱壳出来了,但却还弱得很,站不起来,乍一看,简直有点奄奄一息的模样。有的呢,蛋壳已经被啄破了一个小小的孔。还有更多的,蛋壳还完整无缺,只有时动弹一下。我们最感兴趣的,当然是那些已经啄开小孔的蛋,因为,据我想,里面那个小鸡,很快便会把小孔啄成大洞,然后就从那个大洞里跳出来,这倒是满有趣的事呢。

“不,它不是那样出壳的。”管理人员笑着对我说:“它还很弱,不能连续啄,而且,也不是把一个小洞扩大成一个大洞,它要沿着这个小孔,挨着次序,一路横啄过去,整整啄一个圆周。它边啄,边成长,边结实,等到它啄完了也就长成了,然后,用力一顶,上面的一小半蛋壳便像盖子般被打开了。”

“呵,原来如此!”我叹息着说。心里还有半句没说出来:“好不容易呵!”

正在这时,在另一只箱子的旁边,却发生了一个小小的“事件”,原来有个热心的姑娘(也是参观的),看到一只鸡蛋上的小孔已经有了半圆,她很怜惜鸡雏在里面受着“难产”之苦,便伸手帮了它的忙,替它揭开了顶盖。

管理人员看见了,蹙蹙眉,很惋惜地说:“完了!这只小鸡不会成活的。”

“是这样吗?我可一点没有想到!”那个年青的姑娘很不安地说。“不要紧,同志,你是好心,嫌它在里面闷的慌。可是不行呵,这不能性急。当它还没有把蛋壳啄完以前,它的屁股还在蛋黄上贴着的呀。”

“噢!原来这样!……没有帮上它的忙,倒把它害啦。”大家叹息着说。

接着,我们又问到关于孵化的常识。我问:

“电气孵化,比土法要快得多吧?”

“鸡,鸡,二十一!鸭,鸭,二十八!孵出小鸡,要二十一天,孵出小鸭,要二十八天。土法也好,电机也好,都得这些天数。”

“那么,电动孵化机的优越性在哪里呢?”

“成活率大,节省劳动力呀!”

这也是出乎我的意外的,我曾经以为,电力既然很强,又便于调剂,总会快好几倍的,只要把电钮一按,鸡蛋旋踵即可变为小鸡,万没想到,纵然是电气孵化,竟还不能打破“鸡,鸡二十一”的老规律。这好像使我有一些莫名其妙的失望了。

总之,这次参观,好像有些“煞风景”。童年时代所幻想的小鸡一下啄破蛋壳一跃而出的美丽的幻影破碎了,它的出壳,原来那样的艰难;几年以前还曾有过的对电气孵化机的美丽的梦想也破灭了,它的威力还是有一定限制,只保证成活率高和节省劳动力,并不能缩短小鸡成长过程。

然而,失望之余,却使我进入沉思。

小鸡的出壳,似乎生动地告诉我们这样一条真理:一切的事物的发展,主要的靠内因的变化,外因只能对内因以促进,影响,但却不能起决定作用,代替它本身的内部规律。

父母之教子女,教师之教学生,文艺工作者想把美好的思想带给读者和观众,从这里,似乎都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有这样的父母,恨不得一天把孩子变成“完人”,但他们却往往忘记,只有看到孩子心灵中美好的东西,积极的东西,光明的东西,培养它,抚育它,使它慢慢壮大,并且依靠它内在的力量,一点点啄破包围着他心灵的“壳”,才能使他成长。他们一发现孩子的缺点,就数尽他一切缺点,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消说,这种好心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有这样的教师,恨不得孩子一下成为好的接班人,但他忘记,儿童总是儿童,青年总是青年,在儿童时代,必须先让他成为不怕虎的初生之犊,下一步才能成为有蓬勃朝气的青年;青年时代,应该先使他成为生龙活虎般的青年,才有逐步成为成熟的大人的基础。而这一切,又主要靠启发他自己的自尊自信自爱。他们按照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儿童和青年,总是企望他们早早地“出壳”,这是很困难的。

从我们文艺工作者说,道理也一样,往往用心很好,希望用自己的笔,把读者教育成英雄,但却不尊重读者,不知道他们的心,不从他们最能接受的地方替他们做向导。只注意“曲高”,不顾及“和寡”,只管自己感情驰聘,不考虑用什么方法才能使人们喜闻乐见。不知道自己即使是热力很大的电动机,如果不能点燃起人们心灵里的火焰,引起“共鸣”,那真正的前进动力也是不能在读者心中产生的。用简化的办法,想一下子从鸡蛋中跳出一个活蹦乱跳的小鸡,必定是会落空的。

从“孵化”一方看是如此,从被“孵化”一方看又何尝不如此?一个人的思想改造其艰苦,并不下于小鸡出壳。党的教育,生活的冲激,同志的帮助,犹如春风化雨,合到一起,应该说是一个最好的孵化机,电动的最好的孵化机,但是,蹲在蛋壳中的自己,从啄开一个小小的孔洞,到啄出一个圆周的孔洞,到最后顶开蛋壳,冲出混沌的世界,获得崭新的生命,那该是多么艰苦的不能松懈的过程呵。不看到这一点,即使啄开一个孔洞,看到“一线天”,便自以为已经获得新生,那是只会仍旧蹲在混沌世界里面的。

这样想,似乎从原来的“失望”中,得到一些新的补偿,感觉欣慰了。

1962年秋,武汉

(《四川文艺)

赏析比兴,是杂文、随笔常用的一种笔法,好像已不新鲜了,可是李蕤的《参观小鸡出壳记》也是运用了比兴的方法,却给人以新鲜、深刻感。

这篇随笔首先从孵鸡谈起,讲了在家乡所见孵鸡的情景,接着写在“良禽场”参观孵鸡的过程,与场主人的对话,还有一个姑娘帮小鸡打开顶盖致使小鸡不能成活的插曲,写得错落有致,生动有趣。文中特别讲了孵鸡要21天才能出壳,即是电孵也不能加快,只能是小鸡慢慢啄出一圈小孔,才能最后把壳顶破,不能由人代劳。这个过程是科学的,有趣的,又是许多读者所不知晓的。所以说,作者选择孵鸡这个事例是选得好的,它很能说明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的关系,为本文下半篇的感悟作了很好的铺垫。

文章的后半部分就是比兴了。是从父母教育子女、教师教育学生、文艺工作者面对读者三个方面进行生发的。其中谈到应看到孩子心灵中美好的东西、积极的东西,光明的东西,使之逐渐成长壮大;老师对学生,应先让他们成为不怕虎的初生之犊,然后成为生龙活虎的青年,才能逐步成为成熟的大人,而不能企望早早“出壳”。像孵鸡一样,从啄开一个小小的孔洞,继而啄一个圆周,到最后顶出蛋壳,冲出混沌的世界,获得一个新的生命,是一个十分艰苦的过程,这就从根本上阐明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给人们以有益的启迪。

还要说到,一篇好的随笔,其寓意往往超出文字上写出的东西,能让读者举一反三,联想到更多的方面。这篇文章写于1962年,那是1958年“大跃进”以后最困难的时期,原是想要出现“一天等于二十年”的奇迹,可是事实教育了人们,欲速则不达,违背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结果出现了经济滑坡、粮食减产等严重局面,受到了历史的惩罚。从《参观小鸡出壳记》这篇文章,也可以使读者进行联想,对“大跃进”进行再认识,更深刻地总结经验教训,从而认识到,中国的事情,只能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按事物固有的发展规律办事。

这篇随笔有叙有议,朴实无华,寓意深邃,有随笔之美。如果按杂文写,叙事就力求简约,不可能细写;如果按散文来写,就不会有后半篇的感发。只有按随笔来写,才能既有上半篇的叙写,又有下半篇后的联想。作者选择了随笔的写法是很有道理的。

感谢您访问:笔趣文案网站!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314179.com/73982.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820608633@qq.com

相关推荐

  • 《孙权劝学》读后感800字 

    《孙权劝学》这篇文章讲的是吴王孙权劝其大将吕蒙学习的故事。起初,吴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现在当权掌事,不可以不学习啊!”吕蒙用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

    2024年4月4日
    73
  • 小英雄雨来读后感500字

    【第1篇】 雨来,一个平平常常的名字。但是,当我读完他的故事后,“雨来”这个名字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他的英雄事迹令我感动万分。 我由衷地赞叹他那勇于面对危险,沉着冷静的心态。记…

    2024年4月18日
    95
  • 《翻越雪山》读后感400字

    夹金山海拔4000多米,终年积雪,空气稀薄,而且没有道路,没有人烟;气候还变幻无常,时阴时晴,时雨时雪,忽而狂风大作,忽而冰雹骤降。但是,虽然是行进在如此恶劣的气候中,红军终还是以…

    2024年4月13日
    77
  • 我在翡冷翠

           我来翡冷翠快半年了。   我在女儿家的附近租了一套幽静的房子。这地方名叫莱颇里,松林和开花的树夹着两排面对面的三层住宅,形成和…

    2025年1月5日
    1
  • 老人与海英文读后感800字

    This year summer vacation, I read the American well-known writer Hemingway's novel &qu…

    2024年4月7日
    75
  • 《颂兰先生说黄精》

    吾师颂兰先生,今年81岁了。但是耳不聋,眼不花,精神抖擞,步履稳健。你若问他何以体格这样健壮,他的回答只有三个字:“吃黄精。” 颂兰先生早年毕业于北师大,精通数学。近几年,他颇醉心…

    2025年1月2日
    88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