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岁的女共产党员范熊熊,在同不正之风的顽强斗争中,以投海自杀表示了自己的决心,实践了她“用生命来维护党的威信”的入党誓言。她的死,令人惋惜,发人深思。
范熊熊采取这样的斗争方式,说明她还不够成熟,人们有充分理由批评她的这一行动。然而,人们也不能不被她对党的利益、党的威信和对革命的原则、革命的信念的那种纯真、热烈而执着的深情所感动,在神圣的事业曾经受到亵渎,崇高的信念曾经受到玷污,纯洁的感情曾经受到践踏之后,她的这种深情不是更显得可贵么?然而,这样一个怀着赤诚的心的青年党员竟被迫离开了人间,这怎能不叫人为之惋惜?
宋玉伤屈原之沉于汨罗,作《招魂》,其词甚哀。最后几句道的是: “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我想,面对浩浩东海,愤而想为范熊熊作赋招魂者是大有人在吧!然而,应招魂的,却不是她,而是她所批评的那些人。至于她的灵魂,也就是她为维护正义而奋不顾身的斗争精神,是永生的,是不会被人遗忘的。尽管她还不是一个成熟的战士,然而她对革命原则和党的事业,爱得那么深沉,那么强烈,这已经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上了。而失去了一个革命者,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灵魂的,恰恰是对她的批评无动于衷,文过饰非,甚至伺机打击报复的人,是视她为傻瓜的人。在这些人的心目中,什么党的事业、革命的原则,什么理想和信念,都早已被抛弃,早已被淹没在实惠思想,庸俗观念,市侩哲学之中了。倘其革命灵魂尚未完全泯灭,尚有可挽救的话,应该招回其灵魂的,不正是这样的人么?
我不禁想起几个青年人创作的话剧《屋外有热流》。剧中人赵长康为他的弟弟、妹妹失去了灵魂,“光想吃国家、用国家、坑国家”,感到多么揪心,多么焦虑! 他死在铺着茫茫大雪的荒原之上,他的心却始终挂念着失去灵魂的亲人。赵长康死了,但他的灵魂却活着; 他的弟妹还活着,但灵魂已死了,剩下的只是躯壳。请听,赵长康大声喊着:“他们死了。这么年轻就被魔鬼夺去了灵魂……”。他深情地急切地呼唤着他的弟妹所失去的灵魂。啊,魂兮归来!
范熊熊是投海自杀的,她不象赵长康是为了送改良稻种而在暴风雪中牺牲的。但她和赵长康一样,并没有失去灵魂。她所批评指责的人,也许不是青年了,却象赵长康的弟妹那样,已经失去了灵魂。他们的灵魂到哪里去了呢?是怎样失去的呢? 对他们的灵魂,熊熊的死不也是强烈的呼唤么? 失去灵魂的人啊,魂兮归来! 一切活着的人也应向他们大声疾呼! 魂兮归来!
(1980年7月31日《人民日报》)
赏析 读《魂兮归来》,从始至终,都会被一种强烈的情感所激动。情感的表露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为直抒胸臆,一种为融情于事,《魂兮归来》应属于前一种。面对逼死范熊熊的黑暗势力,作者一腔悲愤溢于言表,骂了个痛快淋漓!
俄国着名文艺理论家别林斯基说过: “如果诗人决心从事创作的劳动和伟业,这意味着有一种强烈的力量,一种不能抑制的激情在推动他。” (《别林斯基选集》第三卷: 《诗歌的分类和分科》)写诗如此,写其他文章不也是这样吗?杂文,它不是象牙之塔里的小摆设,也不是刻板式的行政公文,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它是时代“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不管是批判还是歌颂,它都应该以诗的感情,激荡读者的心怀。从这个意义上说,《魂兮归来》可称得上“文艺性的论文”,它具有强烈的战斗性。
直抒胸臆,必然通过语言外壳表现出来。而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句式又莫过于反问和感叹了,因而,《魂兮归来》中的反问句和感叹句就用得多起来。首先,作者这样来评价范熊熊的行为: “在神圣的事业曾经受到亵渎,崇高的信念曾经受到玷污,纯洁的感情曾经受到践踏之后,她的这种深情不是更显得可贵么?然而,这样一个怀着赤诚的心的青年党员竟被迫离开了人间,这怎能不叫人为之惋惜?”其次,作者在提出一个出人意料的观点——应该为之招魂的不是死去的范熊熊而是那些虽然活着但丧失了革命灵魂的人——之后,愤怒地写道: “倘其革命灵魂尚未完全泯灭,尚有可挽救的话,应该招回其灵魂的,不正是这样的人么?”最后,文章的结尾用设问、反问加呼告的句式将情感推向高潮: “他们的灵魂到哪里去了呢?是怎样失去的呢?对他们的灵魂,熊熊的死不也是强烈的呼唤么?失去灵魂的人啊,魂兮归来!一切活着的人也应向他们大声疾呼:魂兮归来!”如此短小的文章,前后出现五处“?”,六处“!”;而文章的题目《魂兮归来》,不也是一呼告的句式吗?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直抒胸臆就必须用“反问”或“感叹”句式,但既然用这样的句式,又不是无病呻吟,那感情色彩便是无疑的了。
文章不是无情物。作品的价值不仅取决于思想境界的高下,而且更多地取决于情感的强弱和优劣,这便是我们读《魂兮归来》最突出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