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论吃饭》

论吃饭

我们有自古流传的两句话:一是“衣食足则知荣辱”,见于《管子·牧民篇》,一是“民以食为天”,是汉朝郦食其说的。这些都是从实际政治上认出了民食的基本性,也就是说从人民方面看,吃饭第一。另一方面,告子说,“食色,性也”,是从人生哲学上肯定了食是生活的两大基本要求之一。《礼记·礼运篇》也说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这更明白。照后面这两句话,吃饭和性欲是同等重要的,可是照这两句话里的次序,“食”或“饮食”都在前头,所以还是吃饭第一。

这吃饭第一的道理,一般社会似乎也都默认。虽然历史上没有明白的记载,但是近代的情形,据我们的耳闻目见,似乎足以教我们相信从古如此。例如苏北的饥民群到江南就食,差不多年年有。最近天津《大公报》登载的费孝通先生的《不是崩溃是瘫痪》一文中就提到这个。这些难民虽然让人们讨厌,可是得给他们饭吃。给他们饭吃固然也有一二成出于慈善心,就是恻隐心,但是八九成是怕他们,怕他们铤而走险,“小人穷斯滥矣”,什么事做不出来!给他们饭吃,江南人算是认了。

可是法律管不着他们吗?官儿管不着他们吗?干吗要怕要认呢?可是法律不外乎人情,没饭吃要吃饭是人情,人情不是法律和官儿压得下的。没饭吃会饿死,严刑峻法大不了也只是个死,这是一群人,群就是力量;谁怕谁!在怕的倒是那些有饭吃的人们,他们没奈何只得认点儿。所谓人情,就是自然的需求,就是基本的欲望,其实也就是基本的权利。但是饥民群还不自觉有这种权利,一般社会也还不会认清他们有这种权利;饥民群只是冲动的要吃饭,而一般社会给他们饭吃,也只是默认了他们的道理,这道理就是吃饭第一。

三十年夏天笔者在成都住家,知道了所谓“吃大户”的情形。那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天又干,米粮大涨价,并且不容易买到手。于是乎一群一群的贫民一面抢米仓,一面“吃大户”。他们开进大户人家,让他们煮出饭来吃了就走。这叫做“吃大户”。“吃大户”是和平的手段,照惯例是不能拒绝的,虽然被吃的人家不乐意。当然真正有势力的尤其有枪杆的大户,穷人们也识相,是不敢去吃的。敢去吃的那些大户,被吃了也只好认了。那回一直这样吃了两三天,地面上一面赶办平粜,一面严令禁止,才打住了。据说这“吃大户”是古风;那么上文说的饥民就食,该更是古风罢。

但是儒家对于吃饭却另有标准。孔子认为政治的信用比民食更重,孟子倒是以民食为仁政的根本;这因为春秋时代不必争取人民,战国时代就非争取人民不可。然而他们论到士人,却都将吃饭看做一个不足重轻的项目。孔子说,“君子固穷”,说吃粗饭,喝冷水、“乐在其中”,又称赞颜回吃喝不够,“不改其乐”。道学家称这种乐处为“孔颜乐处”,他们教人“寻孔颜乐处”,学习这种为理想而忍饥挨饿的精神。这理想就是孟子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也就是所谓“节”和“道”。孟子一方面不赞成告子说的“食色,性也”,一方面在论“大丈夫”的时候列入了“贫贱不能移”一个条件。战国时代的“大丈夫”,相当于春秋时的“君子”,都是治人的劳心的人。这些人虽然也有饿饭的时候,但是一朝得了时,吃饭是不成问题的,不像小民往往一辈子为了吃饭而挣扎着。因此士人就不难将道和节放在第一,而认为吃饭好像是一个不足重轻的项目了。

伯夷、叔齐据说反对周武王伐纣,认为以臣伐君,因此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这也是只顾理想的节而不顾吃饭的。配合着儒家的理论,伯夷、叔齐成为士人立身的一种特殊的标准。所谓特殊的标准就是理想的最高的标准;士人虽然不一定人人都要做到这地步,但是能够做到这地步最好。

经过宋朝道学家的提倡,这标准更成了一般的标准,士人连妇女都要做到这地步。这就是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句话原来是论妇女的,后来却扩而充之普遍应用起来,造成了无数的惨酷的愚蠢的殉节事件。这正是“吃人的礼教”。人不吃饭,礼教吃人,到了这地步总是不合理的。

士人对于吃饭却还有另一种实际的看法。北宋的宋郊、宋祁兄弟俩都做了大官,住宅挨着。宋祁那边常常宴会歌舞,宋郊听不下去,教人和他弟弟说,问他还记得当年在和尚庙里咬菜根否?宋祁却答得妙;

请问当年咬菜根是为什么来着!这正是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做了“人上人”,吃得好,穿得好,玩儿得好;“兼善天下”于是成了个幌子。照这个看法,忍饥挨饿或者吃粗饭、喝冷水,只是为了有朝一日可以大吃大喝,痛快的玩儿。吃饭第一原是人情,大多数士人恐怕正是这么在想。不过宋郊、宋祁的时代,道学刚起头,所以宋祁还敢公然表示他的享乐主义;后来士人的地位增进,责任加重,道学的严格的标准掩护着也约束着在治者地位的士人,他们大多数心里尽管那么在想,嘴里却就不敢说出。嘴里虽然不敢说出,可是实际上往往还是在享乐着。于是他们多吃多喝,就有了少吃少喝的人;这少吃少喝的自然是被治的广大的民众。

民众,尤其农民,大多数是听天由命安分守己的,他们惯于忍饥挨饿,几千年来都如此。除非到了最后关头,他们是不会行动的。他们到别处就食,抢米,吃大户,甚至于造反,都是被逼得无路可走才如此。这里可以注意的是他们不说话;“不得了”就行动,忍得住就沉默。他们要饭吃,却不知道自己应该有饭吃;他们行动,却觉得这种行动是不合法的,所以就索性不说什么话。说话的还是士人。他们由于印刷的发明和教育的发展等等,人数加多了,吃饭的机会可并不加多,于是许多人也感到吃饭难了。这就有了“世上无如吃饭难”的慨叹。虽然难,比起小民来还是容易。因为他们究竟属于治者,“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有的是做官的本家和亲戚朋友,总得给口饭吃;这饭并且总比小民吃得好。孟子说做官可以让“所识穷泛者得我”,自古以来做了官就有引用穷本家穷亲戚穷朋友的义务。到了民国,黎元洪总统更提出了“有饭大家吃”的话。这真是“菩萨”心肠,可是当时只当作笑话。原来这句话说在一位总统嘴里,就是贤愚不分,赏罚不明,就是糊涂。然而到了那时候,这句话却已经藏在差不多每一个士人的心里。难得的倒是这糊涂!

第一次世界大战加上五四运动,带来了一连串的变化,中华民国在一颠一拐的走着之字路,走向现代化了。我们有了知识阶级,也有了劳动阶级,有了索薪,也有了罢工,这些都在要求“有饭大家吃”。知识阶级改变了士人的面目,劳动阶级改变了小民的面目,他们开始了集体的行动;他们不能再安贫乐道了,也不能再安分守己了,他们认出了吃饭是天赋人权,公开的要饭吃,不是大吃大喝,是够吃够喝,甚至于只要有吃有喝。然而这还只是刚起头。到了这次世界大战当中,罗斯福总统提出了四大自由,第四项是“免于匮乏的自由”。“匮乏”自然以没饭吃为首,人们至少该有免于没饭吃的自由。这就加强了人民的吃饭权,也肯定了人民的吃饭的要求;这也是“有饭大家吃”,但是着眼在平民,在全民,意义大不同了。

抗战胜利后的中国,想不到吃饭更难,没饭吃的也更多了。到了今天一般人民真是不得了,再也忍不住了,吃不饱甚至没饭吃,什么礼仪什么文件都说不上。这日子就是不知道吃饭权也会起来行动了,知道了吃饭权的,更怎么能够不起来行动,要求这种“免于匮乏的自由”呢?于是学生写出“饥饿事大,读书事小”的标语,工人喊出“我们要吃饭”的口号。这是我们历史上第一回一般人民公开的承认了吃饭第一。这其实比闷在心里糊涂的骚动好得多;这是集体的要求,集体是有组织的,有组织就不容易大乱了。可是有组织也不容易散;人情加上人权,这集体的行动是压不下也打不散的,直到大家有饭吃的那一天。

(原载1947年7月6日上海《大公报》副刊《星期文艺》第9期)

——————————————
【导读】

天赋吃饭权

学生都讨厌教师拖堂,尤其讨厌上午最后一节课拖堂,因为影响了吃饭!饥肠辘辘,心早已飞到了食堂,还能听进什么!

吃饭不是小事。生活可以没有电,没有网络,不看球赛,但不能不吃饭。写吃饭的文章很多,有的介绍“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有的刻画众生相,作者可没有什么闲情逸致来写这些。1947年,他在成都亲眼目睹了饥民哄抢米仓的情形,愤然写下此文,指责当权者无视人民温饱,支持人们对维护自己的天赋人权而斗争。

我们现在物质比较丰裕,吃穿用度都能得到保障,对持续饥饿不会有感觉,甚至还会故意饿一顿清清肠胃。我们承认吃饭是天赋人权,会同情这些饥民,同时也能意识到哄抢是侵犯他人权利、触犯法律的行为,应该得到惩治。但这种共识的取得,在人类发展史上经历了多么漫长的岁月啊。

我们老祖宗承认吃饭是头等重要的事,是本性,所以在没有威胁到自己生命或统治时,被“吃”(哄抢)的大户虽然怕,但也认了,统治者对此也默认:总得给人一条活路。

可是承认吃饭是本性,并不意味着承认吃饭是权利。儒家就提倡士人要有为理想忍饥挨饿的精神,认为对士人来说,吃饭是无足轻重的事。但只要反过来想想,之所以会有这种倡议和认识,不正好说明士人比广大民众更容易吃到饭?和普通民众相比,说到底他们还是享乐的,更有很多是真正享乐着的,他们的享乐是建立在民众挨饿上的。

士人被提倡忍饥挨饿,民众却在真正忍饥挨饿。他们也没有认识到吃饭是自己的应有权利,哄抢是他们走投无路才做的事,更何况他们也认为哄抢是违法的,所以但凡有口饭吃,就愿意忍着,更不会高呼“吃饭是权利”了。

但这是以前,作者认为,时代有了很多变化:国家走向了现代化,虽然坎坎坷坷;士人成长为知识阶级,小民成长为劳动阶级,他们都有了自觉的意识——吃饭是天赋的人权,有了自觉的行动——写标语、喊口号,公开要饭吃。而当时已是抗战胜利后了,照理生活应该向好的一面发展,可民众吃饭更难,没饭吃的更多。权利不能保障,责任在政府的不作为乃至负作为。

他敏锐地觉察到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并预言这种为了“免于匮乏的自由”而组织起来的集体行动必然会胜利。

感谢您访问:笔趣文案网站!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314179.com/72192.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820608633@qq.com

相关推荐

  • 十万个为什么读后感400字(精选20篇)

    【#读后感# #十万个为什么读后感400字(精选20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

    2024年3月28日
    64
  • 《茶花女》读后感800字

    “她从来只带茶花。一个月中,有二十五天她带白色茶花,另外五天带红色茶花。没有人知道这颜色变幻的原因。在巴尔荣夫人的花店中,她被人称作茶花女。这名字就叫开了。”这就是茶花女。 我感受…

    2024年4月5日
    74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①。子曰:“吾以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②。居③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④?”子路率尔⑤而对曰:“千乘之国⑥,摄⑦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⑧,因…

    2025年1月2日
    4
  • 《非常妈妈》读后感300字

    【第1篇】 这本书讲了七个和自己孩子所发生的故事。 马小跳的妈妈是个天真妈妈一点也没有主见,马小跳妈妈听说弹钢琴的小孩子长大后会特别有出息,就买一台进口钢琴,结果马小跳为了不学钢琴…

    2024年4月6日
    69
  • 出差的日子

         小编,你好!我爸爸妈妈打算生二胎,可我不希望他们生二胎。我都上高一了,再有个那么小的弟弟或妹妹,领出去多尴尬啊!而且将来父母老了,…

    2025年1月3日
    1
  • 封建余音

            封建迷信之在中国,可说是随整个封建社会历史而存在。就君主之尊而论,三代以下,就有了颂…

    2024年12月31日
    5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