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论且顾眼前》

论且顾眼前

俗语说,“火烧眉毛,且顾眼前。”这句话大概有了年代,我们可以说是人们向来如此。这一回抗战,火烧到了每人的眉毛,“且顾眼前”竟成了一般的守则,一时的风气,却是向来少有的。但是抗战时期大家还有个共同的“胜利”的远景,起初虽然朦胧,后来却越来越清楚。这告诉我们,大家且顾眼前也不妨,不久就会来个长久之计的。但是惨胜了,战祸起在自己家里,动乱比抗战时期更甚,并且好像没个完似的。没有了共同的远景;有些人简直没有远景,有些人有远景,却只是片段的,全景是在一片朦胧之中。可是火烧得更大了,更快了,能够且顾眼前就是好的,顾得一天是一天,谁还想到什么长久之计!可是这种局面能以长久的拖下去吗?我们是该警觉的。

且顾眼前,情形差别很大。第一类是只顾享乐的人,所谓“今朝有酒今朝醉”。这种人在抗战中大概是些发国难财的人,在胜利后大概是些发接收财或胜利财的人。他们巧取豪夺得到财富,得来的快,花去的也就快。这些人虽然原来未必都是贫儿,暴富却是事实。时势老在动荡,物价老在上涨,傥来的财富若是不去运用或花消,转眼就会两手空空儿的!所谓运用,大概又趋向投机一路;这条路是动荡的担风险的。在动荡中要把握现在,自己不吃亏,就只有享乐了。享乐无非是吃喝嫖赌,加上穿好衣服,住好房子。传统的享乐方式不够阔的,加上些买办文化,洋味儿越多越好,反正有的是钱。这中间自然有不少人享乐一番之后,依旧还我贫儿面目,再吃苦头。但是也有少数豪门,凭借特殊的权位,浑水里摸鱼,越来越富,越花越有。财富集中在他们手里,享乐也集中在他们手里。于是富的富到三十三天之上,贫的贫到十八层地狱之下。现在的穷富悬殊是史无前例的;现在的享用娱乐也是史无前例的。但是大多数在饥饿线上挣扎的人能以眼睁睁白供养着这班骄奢淫逸的人尽情的自在的享乐吗?有朝一日——唉,让他们且顾眼前罢!

第二类是苟安旦夕的人。这些人未尝不想工作,未尝不想做些事业,可是物质环境如此艰难,社会又如此不安定,谁都贪图近便,贪图速成,他们也就见风使舵,凡事一混了之。“混事”本是一句老话,也可以说是固有文化;不过向来多半带着自谦的意味,并不以为“混”是好事,可以了此一生。但是目下这个“混”似乎成为原则了。困难太多,办不了,办不通,只好马马虎虎,能推就推,不能推就拖,不能拖就来个偷工减料,只要门面敷衍得过就成,管它好坏,管它久长不久长,不好不要紧,只要自己不吃亏!从前似乎只有年纪老资格老的人这么混。现在却连许多青年人也一道同风起来。这种不择手段,只顾眼前,已成风气。谁也说不准明天的事儿,只要今天过去就得了,何必认真!认真又有什么用!只有一些书呆子和准书呆子还在他们自己的岗位上死气白赖的规规矩矩的工作。但是战讯接着战讯,越来越艰难,越来越不安定,混的人越来越多,靠这一些书呆子和准书呆子能够撑得住吗?大家老是这么混着混着,有朝一日垮台完事。蝼蚁尚且贪生,且顾眼前,苟且偷生,这心情是可以了解的;然而能有多长久呢?只顾眼前的人是不想到这个的。

第三类是穷困无告的人。这些人在饥饿线上挣扎着,他们只能顾到眼前的衣食住,再不能够顾到别的;他们甚至连眼前的衣食住都顾不周全,那有工夫想别的呢?这类人原是历来就有的,正和前两类人也是历来就有的一样,但是数量加速的增大,却是可忧的也可怕的。这类人跟第一类人恰好是两极端,第一类人增大的是财富的数量,这一类人增大的是人员的数量——第二类人也是如此。这种分别增大的数量也许终于会使历史变质的罢?历史上主持国家社会长久之计或百年大计的原只是少数人;可是在比较安定的时代,大部分人都还能够有个打算,为了自己的家或自己。有两句古语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这大概是给农民说的。无论是怎样的穷打算,苦打算,能有个打算,总比不能有打算心理舒服些。现在确是到了人人设法打算的时候;“一日之计”还可以有,但是显然和从前的“一日之计”不同了,因为“今日不知明日事”,这“一日”恐怕真得限于一日了。在这种局面下“百年大计”自然更谈不上。不过那些豪门还是能够有他们的打算的,他们不但能够打算自己一辈子,并且可以打算到子孙。因为即使大变来了,他们还可以溜到海外做寓公去。这班人自然是满意现状的。第二类人虽然不满现状,却也害怕破坏和改变,因为他们觉着那时候更无把握。第三类人不用说是不满现状的。然而除了一部分流浪型外,大概都信天任命,愿意付出大的代价取得那即使只有丝毫的安定;他们也害怕破坏和改变。因此“且顾眼前”就成了风气,有的豪夺着,有的鬼混着,有的空等着。然而还有一类顾眼前而又不顾眼前的人。

我们向来有“及时行乐”一句话,但是陶渊明《杂诗》说,“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同时教人“及时”,态度却大不一样。“及时”也就是把握现在;“行乐”要把握现在,努力也得把握现在。陶渊明指的是个人的努力,目下急需的是大家的努力。在没有什么大变的时代,所谓“百世可知”,领导者努力的可以说是“百年大计”;但是在这个动乱的时代,“百年”是太模糊太空洞了,为了大家,至多也只能几年几年的计划着,才能够踏实的努力前去。这也是“及时”,把握现在,说是另一意义的“且顾眼前”也未尝不可;“且顾眼前”本是救急,目下需要的正是救急,不过不是各人自顾自的救急,更不是从救急转到行乐上罢了。不过目下的中国,连几年计划也谈不上。于是有些人,特别是青年代,就先从一般的把握现在下手。这就是努力认识现在,暴露现在,批评现在,抗议现在。他们在试验,难免有错误的地方。而在前三类人看来,他们的努力却难免向着那可怕的可忧的破坏与改变的路上去,那是不顾眼前的!但是,这只是站在自顾自的立场上说话,若是顾到大家,这些人倒是真正能够顾到眼前的人。

(1948年1月17日)

——————————————
【导读】

“且顾眼前”的破与立

我们常用“只顾眼前”来批评一个人目光短浅,但“且顾眼前”和“只顾眼前”是不一样的。一个“且”字,表示有外在形势的逼迫:先把眼前做好,才有机会、资格论长远,含有不得已的意味。

作者对抗战时期全国军民的“且顾眼前”还是肯定的,因为毕竟大家有个共同的“胜利”远景,但他对抗战后大家面对愈加厉害的动乱还“且顾眼前”的现状,表现出深深的警觉和强烈的批判。那么不禁要问:“且顾眼前”还能作区分,还有不同吗?

深入分析现象是作区分的最好方式。他先冷静地剖析了三种“且顾眼前”之人:一是只顾享乐之人,享乐的背后是豪夺;一是苟安旦夕之人,苟安的实质是鬼混;一是穷苦无告之人,穷苦最后陷入空等。社会的动荡,让财富集聚于第一类人囊中,又迅速扩大后两类人的数量,这种“分别增大的数量”或许是历史改变的诱因,但在现时,只能是前一种人满意现状、不愿改变,后两种人虽不满现状,却不愿破坏和改变。

这三种人的“且顾眼前”都没有共同的远景。

于是作者引入他赞赏的“且顾眼前”之人与前三种人进行正反对比,提出了他的观点:真正的“且顾眼前”应该“顾眼前而又不顾眼前”。“顾眼前”,就要“及时”——努力地把握现在,认识现在,暴露现在,批评现在,抗议现在;“不顾眼前”,就要努力将社会导向破坏与改变现状的路上去。那么“且顾眼前”,不是自顾自,而是顾大家;不只是止于当下救急,还要想到共同的远景:他把这种希望寄托在那些为国家民族利益抗争的“青年代”身上。

由此,文章就呈现出先破后立的论述思路。

在破的过程中,朱自清不仅通过对三种人行为举止的仔细分析,站在历史的、社会的高度准确把握并深入挖掘出他们“且顾眼前”的心理奥秘,还对长久以来的惯常认识做了当下的剖析,来剔除谬误,显示正确。比如“一日之计”本用来劝勉农民勤于耕作,现在却成为享乐、苟且和空等的冠冕堂皇的理由,批判现下只计一日的做法,就否定了前三种人的“且顾眼前”;又将我们挂在口边的“及时行乐”与陶渊明《杂诗》中的“及时相勉励”作辨析,指出“及时”所蕴含的真正态度和做法,为他所正面肯定的“且顾眼前”作注脚。这不仅给文章带来了思辨的色彩,也更利于有力表达自己的观点。

感谢您访问:笔趣文案网站!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314179.com/72188.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820608633@qq.com

相关推荐

  • 体贴大哥

         体贴大哥 小时候晚饭后经常去邻居大哥家玩儿。有次一进门,有几个串门儿的在聊天,内容是鬼故事,我就坐在一个角落里听,时间越来越晚,人…

    2025年1月4日
    4
  • 象王泪读后感300字

    【第1篇】 今天我读了《象王泪》这个故事,它展示了野象群的生存奥妙。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象王火扎预感到了自己的死期快到了。火扎就挑选了一个名叫影叠的小象当他的王储。为了锻炼影叠,火扎…

    2024年4月7日
    88
  • 笑猫日记之青蛙合唱团读后感300字

    马小跳的有一只猫,它会笑,你还记得吗?这本《笑猫日记》之青蛙合唱团让我深受启发。 在一个没有也没有的夜晚,几千只青蛙在团长的带领下排着长长的队伍,浩浩荡荡地来到了翠湖公园。青蛙团长…

    2024年4月29日
    60
  • 读《刀疤豺母》有感300字

    《刀疤豺母》是学家沈石溪的书。我读过许多沈石溪的书,但我最推荐这本《刀疤豺母》,它写出了自然界的生物链,红毛豺群被一群牧民“请走”请来。   这本书讲的是一群红毛豺生活在草原上,偶…

    2024年4月2日
    74
  • 茹志鹃 剪辑错了的故事

            作者简介 (见 “百合花”条)     &n…

    2025年1月1日
    3
  • 滥竽充数读后感500字

    《滥竽充数》这篇故事讲了一位南郭先生本不会吹竽,但因齐宣王爱听许多人吹竽,南郭先生便混进来,装模作样,倒也蒙骗了齐宣王好多年。后来,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泯王登基,齐泯王是要一个一…

    2024年4月13日
    82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