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道”之词,始见于周敦颐《通书·文辞》篇。他说:“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以车喻文,庸,用也),徒饰也。况虚车乎(完全是装饰)?文辞,艺也。道德,实也。笃其实而艺者书之,美则爱,爱则传焉。贤者得以学而至之,是为教。故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孔子语)……不知务道德而策以文辞为能者,艺焉而已。”
“载道”在北宋周敦颐是这个意义。他与“明道”、“贯道”不同者,在偏重“道”。“道”是“教化”。他以为那时之所谓古文是“虚车”。这是对当时与唐之古文运动的批评。不过,他重“道”,但仍说“文”。
到南宋,这意思就改变了。《朱子语类》一三九说,“贯道”之话不对,文是从道中流出来的,“文”与“道”,好像“道”是饭“文”是菜。说“文”贯“道”则本末倒置。“道”是“文”之根本,“文”是“道”之枝叶。“文”就是“道”,除“道”外无文。这简直把文完全抹煞了。后来说“文以载道”,都是从朱子这个意念来解释的。他的话,可与程子的合观。
桐城派虽重“文”,但仍讲“道”。宋以后,虽“文以载道”说盛,但仍重“文”。新文学运动以后,初重“文”,重“缘情”,而后则是“载道”。苏联文学是“载道”的。所谓“文学是宣传”等话,都是主“载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