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这两天,是一口气读完了都梁写的长篇小说《亮剑》。
引起我读《亮剑》的,是改编自该小说的电视剧《亮剑》拍得极其成功,使我有读原著的念头。
读完后,不得不说的是,小说和电视剧,有着巨大的差别。据我所知,电视剧是拍到战争结束就完了。而小说,则是一连写到“文革”—-这谁也无法忽略的十年浩劫。电视剧给人的感觉是以李云龙的颇具传奇色彩的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来衬托出人民解放军的神勇,来彰显人民解放军的伟大。你会觉得,李云龙简直就是天生的英雄,有着完美的一生。
但原著是怎么的结局呢?李云龙以自杀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从战争期间的名动一时,到和平年代的安逸幸福与光环笼罩,到文革期间的迷茫愤怒宁死不屈,李云龙的一生可谓大起大落,在命运的波涛里浮浮沉沉。真有一种“人生如梦”的感慨。
但无论是小说和电视剧,在表现我们伟大的人民解放军的军魂这一点上,都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因为,李云龙的性格灵魂,都贯穿、统治了他的一生,无论是战争岁月还是和平年代,他都一如既往用实践甚至是生命的告诉人们,什么是真正的军人。
李云龙
这个人物算是把解放军指挥作战的另一面表现的淋漓尽致。
李云龙指挥作战,专骂脏话,似乎不骂两句就不能打胜仗似的。为此同一个团的政委赵刚也说过他:本来我自己嘴巴梃干净,跟你一起多了,也就满口大粪了。而李云龙正色到:“你要有啥事下不了决心,左右为难,怎么办?一句:日他娘的,就这么办吧。决心就下了。用你们文人酸溜溜的话能指挥部队吗?你命令一营把山头拿下来,说:一营长,请您组织部队进攻那个山头,攻不下来我就处分你。这种软绵绵的话语会影响士气的。你要这么说:一营,把那个山头给老子拿下来,的,拿不下来老子就剁了你狗日的。听听,多提气,部队一听这话,马上嗷嗷叫!”—-爱骂脏话,是李云龙的特点之一。
脾气暴烈,是李云龙的特点之二。指挥战斗时,哪个营长做得不好,立马破口大骂,甚至动手打人,当着士兵的面硬是把干部揍得脸青鼻肿。但你想想,他是统兵数千的团长啊!手里握着几千条人命,要不把仗打好,那是个什么后果?所以,即使是被他骂了,揍了的干部、士兵,没有一个不服服帖帖的。而且脾气的暴烈,往往又和果断的性格紧密相连。优柔寡断,往往也是脾气温和的人的致命伤。而脾气暴烈,也是一个指挥官威慑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李云龙的脾气,使得他指挥作战时,调遣部队雷厉风行,兵将杀敌势如破竹。
当你看了李云龙前面两个特点,就以为他是一个冷酷的战争机器,那你就错了。仁爱,正是他的第三个特点。战场上李云龙嗜杀如命,但他疯狂的杀戮,为的建立一个和平,公正,民主,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的新中国。在文革期间,面对一群被煽动得疯狂的,为了打击反对派竟然公然占领军事禁区抢夺武器的老百姓,他面临一生最困难的抉择:是放纵老百姓抢夺到重型武器让他们摧毁整个城市,还是对老百姓兵刃相向大开杀戒。这时,他全身都在颤抖,冷汗湿透了军衣,直到最后一刻,他都不准部下向老百姓开火,只是当部下被机枪扫下一排人后他才被迫开火。
勇敢,是李云龙的第三个特点。当计划在野狼峪伏击日本后勤补给部队时,赵刚问他,假如日军来的是一群重兵,我方没有一点优势的情况下,怎么办。他说,“明知是个死,也要宝剑出鞘,这叫亮剑。没有这个勇气,就别当剑客。倒在对方剑下算不上丢脸,那叫虽败犹荣,要是不敢亮剑以后你就不用在江湖上混了。咱独立团不是孬种,鬼子来一个小队咱亮剑,来一个大队也照样亮剑!”后来,发现鬼子的补给部队居然是日本最精锐的关东军,而兵力和自己是1:1,李云龙毅然“亮剑”,实践了自己的豪言。
极强的荣誉感,是李云龙的第四个特点。文革时,为了阻止抢武器而开枪射杀老百姓,被扣上“镇压革命同志”的大帽子,李云龙被革职。继而被押到体育场,接受群众的“批判”。在万人大会场,李云龙被摁住脑袋,撅着双臂拼命向高抬,抓到台上。当主持人说李云龙是反革命的郐子手时,他猛得抬头,只剩一块连着头发的血淋淋的头皮留在抓他的战士手上;又猛得挣脱双手,竟使一边手骨折!最后被救出来,他的部下要把他藏起来,他大骂起来――他是不能容忍自己当缩头的!就如他所言“人生不得行胸怀,虽寿百岁,犹夭也!”最后,他回到家中,等来逮捕他的政委,跟他说“军人最好的死法是用子弹”后,慨而然之的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个时候,我脑海里蹦出几个大字“士可杀,不可辱”。
令人沉思的
(1954年左右)赵刚一次和李云龙在北京搭公车,遇到有人吵架,李走去劝架,反被人打,赵刚自然过去帮忙。这么一下,两个人都被扭送到公安局。一开始,作笔录的公安不知道这两人的来头,态度显得极端蛮横。待李云龙气得一把军官证给他摔过去,知道两人居然一个是少将,一个是中将时,他吓得哆哆嗦嗦说不出话来。
这件小事,却让李云龙的岳父田墨轩看出了当时中国致命的要害――法制的不健全。他搬出法国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的领袖罗伯斯庇尔,一个动不动以革命的名义剥夺他人生命,凌驾于法律之上的人作为例子,说明“法制之空白,只有两种结局,一是出现专制独裁,一是出现暴民政治”,并预言这个问题解决不好,不久的将来必然会出现一场空前绝后的浩劫。这话让深深信仰共产党的李云龙不以为然,也未能让同样信服共产党但仍保有理性的赵刚半信半疑。于是大家约好,20年后假如大家还活着,咱们接着谈……
只是往后这20年里,田墨轩被打成右派送往农场改造,最后在三年饥荒期间被活活饿死;赵刚和李云龙在文革期间,用死亡做了最后的反抗……
赵刚也是小说极力刻画的人物,是一个集儒雅与勇猛于一身的悍将。这个同样有着理想主义的男人,不断为党在新中国初期犯的一些错误感到彷徨,时而被气得全身发抖,时而被失望笼罩而以泪洗面。在文革期间,他被要求交待时以被批为反革命分子的罗瑞卿总参谋长的“罪证”时,他叹了口气,摘下自己的军帽,脱下军装,说“既然这个党这个军队如此忠奸不分,这个党籍和职务不要也罢”……“同志们,近来我常常失眠,夜深人静的时候常常扪心自问,赵刚啊,你参加革命时那个党,那个军队那去了?我想起战争时期我们这支队伍中战友之间的关系,好不容易弄到一口吃的,战友你推我让,谁也不肯多吃一点。……我赵刚能活到今天,是因为曾经不止一个战友为我挡子弹,他们牺牲了,我却活了下来。同志们,们这支军队,这就是战争年代战友之间的生死情谊。可是这支传统现在哪里去了?我们的党和军队到底怎么了?打击陷害,落井下石,这太危险了,这会毁了我们的党和军队!同志们,大家扪心自问,难道你们真的认为罗总长是反党分子?……当一种极端错误的思想或罪行在党内冒头时,全体党员如果不齐心协力把它消灭掉,那么最终是害人终害己,大家都把正义和良知当破抹布一样扔掉了,你还指望谁来救你?……”――他说的这段话让我深受震撼,对啊,一个以往战友间有着生死情谊的政党,一个为了建立新中国而前赴后继的政党,为什么在文革期间,会变成这样?……
《亮剑》,这部小说的内涵太多太多,甚至可以说通过刻画李云龙,赵刚等伟大军人的形象,从侧面勾勒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风云岁月。这部小说的文字算不上十分出色,在当今一些认为文章的灵魂在于文字的运用的“作家”看来,这不是一部好小说。但我个人,却被这小说深深震撼,心情久久不能平伏……
【第2篇】
读《亮剑》,缘于三个由头:
1、听说这部电视剧不错,于是几乎不看国内电视剧的我看了一两集,还行。
2、超市门口有一天突然进来个书摊,卖盗版书,每本10元,我于是把那些在正常价格时不知道是否值得买的书买了一堆回来,其中就有《亮剑》。我有个习惯,凡是有点看头的电影电视,我都会找其剧本发源点的小说来看,有时候小说往往好过改编成的影视作品很多。
3、有天,一个来家里坐,拿起《亮剑》看了好久,说,电视剧没有拍后面这个部分,共产党还是不让表现这些,其实这些才真的值得一读云云,于是我对这部买来却没有来得及翻开的盗版书有了兴趣。
终于,前两天头痛,我用了自己土办法吃了醋泡大蒜后裹上被子躺下,同时开始阅读《亮剑》。
今天,我完成了第一遍通读,做上记号后,我有些话想说。
《亮剑》的确不错!
近10年来,我认为自己读过的军事题材小说中,一个《地狱之门》、一个《亮剑》,的确是可以下酒的好书。
《亮剑》的前半部份,我觉得还有些武打、硝烟佐料来勾引读者的嫌疑,而后半部份,却完全是另一回事情了。作者冒了一个很大风险,从军魂、民族灵魂的角度,抓着中共党史,从农民暴动、长征、抗战、解放战争、反右,一直追到文革,这个角度,这个历史大串联,以前似乎没有过。
在男子汉气概、硝烟、打小日本等烟雾后面,我看出其中有个明确的主题,就是人道主义。
在这个明确主题的背后,我看出其中有个沉重的主题,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悲剧。
李云龙用子弹打穿的他的脑袋,我为这个在整部书中横冲直撞的汉子而难过了,但我找不到发泄的地方,因为无论是收拾他的马天生,还是打断他肋骨的小兵,还是被他收拾掉的造反派,在作品里,没有一个是真正居心不良的,没有一个不是诚心诚意的,我无法把愤怒指向他们。
于是,郁闷产生了。
我觉得这就是作者的意图。
这才是整部作品的关键所在。
我们的民族在那个时期,整体性地陷入了真诚的疯狂,这几乎是地球上有人类以来最大规模的疯狂啊,10多亿人,连续折腾10多年,任何一个会四则运算的人算算,都可以同意我的估计。现在看过去,有些荒唐、有些滑稽、有些沉痛,更多的是:遗忘、淡漠,似乎,早就与现在没有任何关系了。
是吗?
我倒是认为,现在,我们的民族,以同样的规模和更甚的狂热程度,在进行着另外一轮狂奔,只不过与上一轮不同的,似乎是那次是举世疯狂的破坏,破坏曾经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任何东西,从千年古建筑,到刚刚成形的现代工业和城市,以及人们内心的最隐秘的思想和情感,无一例外,统统摧毁之。
现在,我们在进行举世无双的大建设,大制造,制造上自卫星、航天器,下至鞋袜、乳罩、针头线脑等等,制造这个世界上几乎所有种类的大小商品,以及那些游戏、动画、影视后期制作、心中一闪念的无聊等等的精神商品,用数亿人的超廉价的血汗,来支撑这个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屹立和暴走。
现在的大建设,和文革期间的大破坏,规模如此类似,但缺失的东西也居然如此类似。
文革期间,人人皆可为敌,软骨头、变节者、陷害者、冷漠者、暴徒,比比皆是,但极为希罕的(也许根本没有过)就是《亮剑》中塑造的李云龙这种硬角色,这是中国人在这百年来的确罕有的男人气、霸气、凌厉的杀气和强有力的斗争能力,作品用日本人、国军、台军、苏军来反衬的,就是这些国人罕有的气质。而李云龙在反右和文革中逐渐变化而新生的气质,却是一种人道主义的觉醒,觉醒到在上述气质之上,还必须有人性的自觉以及尊严,否则,强悍最终会转化为暴戾,最终会变成一场可怕而惨烈的集体性浩劫。
我们的大建设时期呢?
我们真的反省清楚了文革的灾难了吗?
我们拥有世界一流的技术、管理以及庞大的外汇储备、气势汹汹的商品洪流、以及持续坚挺的贸易顺差外,环顾我们身边,以及我们可以接触到信息,我们见到我们认识的、听说的真正的男子汉吗?有作品中这种“大将军”式的人物吗?
我们身边,投机取巧,期望一夜暴富,什么都敢卖,什么都想卖的人,不计其数,朋友、亲人、师长・・・统统都可以是上家或者下家,唯独不必是他们原来的角色。如果没有价值,就如同遗弃一滩污水一样地扬长而去,在这个世界性的大制造运动中,中国人最令世界畏惧的,并非人口基数和劳动强度及成本,而是:中国人似乎没有他们不能干的事情。改革开放时代超越一切制约和自制的经济运动中的中国人,和文化革命时代超越一切法律与道德的政治运动中的中国人,何其相似。
文革的中国人是没有自我的,一个最高领袖足矣。
现在的中国人没有最高领袖,但他们有自我吗?他们有自省和自觉能力吗?
其实,他们还是有最高领袖的,不过,领袖已经落实到了一张张人民币上,指导者他们的更细腻更无所不在的生活。
热播的电视剧,一方面是讲如何玩儿心眼儿的,如《雍正皇帝》之类,这是当前中国人多多益善都不嫌多的。
一方面是肉麻当有趣玩儿白痴的,举不胜举,这是在玩儿心眼儿玩儿累了,大脑一片空白状态下消遣的。
还有,可能就是《亮剑》这种,猛然间出了一个异类,在中国足球无法满足的空间,塑造了一个老爷们儿解解馋,不小心触动集体内心深处的一个病根,集体抽搐了一阵。
我觉得这阵抽搐仅仅是表象,背后的确有个沉重的大主题。
遗憾的是,也许电视剧并没有完成这个段落。
同时,我觉得小说本身也还短了一截,从暴动、长征过到文革,小说在历史轴线上的长度,是它的要害,但还是短了一截,后面这二十多年,尤其是现在这种和全球一起跨世纪的时期,才是更关键的。
小说毕竟为这个时期开了个小头儿,总的来说非常不错了。
我为这个都梁和他的《亮剑》狠狠顶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