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散文读后感1000字

【第1篇】

人生有很多无奈,人无法选择自己的生,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死。生命是一次无法返程的旅行,我们都是这次旅行中孤独的流浪者。

每个生命都是孤独的,无论你身在何方,心在何处。有人习惯了在人群中的表演,妙语连珠,插科打诨;抑或故作深沉,悲天悯人。当独处的时候,都会感受到深深的孤寂。把你带到这个世界上的人,会离开你;与你相守一生的爱人,会离开你;你的亲生骨肉,也会离开你。你赚来的万贯家财,最终不会属于你……,这个世界上,属于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所以,活着,快乐的活着的是因为我们有爱,有希望。

我们偶然来到这个世界上,又不可避免的要离去,孤独是生命的根本境遇。为了战胜孤独,社会性、爱,才有价值。

爱我们自己吧,我们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对于我们的肉体,我们一生中,不得不花很多的精力来伺候他,喂它,洗它,替它穿衣,给它铺床,有时候,还需要让它挨一刀——-为了美容或者为了让它康复继续伺候它。让我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要饿着、冻着,不要生活的恶劣的环境中,不要放纵自己的肉体,声色犬马,纵情狂欢,每天要好好休息,养好血气,有个健康的身体,让我们的肉体更好为自己服务。

不管如何爱惜自己的身体,生命还是无可避免的走向衰老和死亡,最终,我们的肉体与我们的灵魂一道走向不归之路。除了爱自己的肉体,我们还要善待自己的心灵。耶稣说,“一个人赚得了整个世界,却丧失了自我,又有何益?”真正的救世主,是我们自己。认识爱,欣赏爱,守住爱,做个清明宁静的自我,仰不负天,俯不愧地,守住自己身上的灵性,让自己的心处在平和、善意之中,也就不会沉沦于世,随波逐流。

爱我们吧,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基石,失去了的庇佑,人类将无所依靠,无法生存。近些年,汶川、舟曲……,一个个让人窒息的自然灾害,让善良的人们痛心疾首。那是我们自己虐待环境后,遭到的惩罚。光爱自己,不爱大自然,不爱我们共同的家园,那不是真爱,更不是大爱。

张炜在《你的树》中写过,一个中年男人,因为他喜欢的一棵树被砍伐了而哭泣。我相信。我童年时也曾因为把燕子在我家房檐上做的窝捅坏了而哭泣,燕子虽然会有排泄物落在我家地上,但是,她们的家,却没了。我们无须标榜自己是环保主义者,自己道德高尚,情操高雅,只要看看你如何对待自然的,就知道,你的心灵是否纯净。岁月磨砺着我们曾经纯洁的心灵,成年人的心会很粗糙,上面落满岁月留下的印迹、伤痕、瓦砾……,有些人,还保留着一颗童心,心中还有爱;有些人,已经找迷失自我,永无回首往事,找回自我的希望。

爱护路边的一棵树,爱护脚下的一方草,朝霞初升的时候,聆听鸟儿的轻啼;夕阳西下的时候,远望归家的羊儿……,每个人都应该记住,爱护自然,不会给你带来金钱的回报,却会赢得自然的馈赠,脚下的大地会更加坚实,头顶的天空会愈加明艳……

爱我们的社会吧,社会是什么?初入警营,领导交待要努力改造自己的思想,苦练本领,不要把社会上的不良习气带到警营中来。里,叮咛要认真学习,不要把社会上的小流氓习性带到里。似乎谁都不承认自己是社会的一部分。在我看来,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是人类活动和聚居的处所,是遥远的山村、繁华的市镇,是山间小和尚脸上一丝清癯的笑,是校园里学童一个庄严的队礼,是母亲离别时轻轻挥动的手,是老板高兴时一句“辛苦了”的鼓励……。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江湖中,我们都是一份子,我们制造着自己的“江湖”,也为别人设下陷阱或者奉上鲜花。

爱社会,不是盲目的爱,不知所云的爱。而是一种带着责任意识的爱,有明确指向的爱。每个人活着的机会只有一次,没有人能提待自己重新生活一次。惟一的一次人生虚度了,再无翻牌的机会。爱社会,是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的要求和体现。一个人唯有对自己有要求,建立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才能自己选择和承担对社会的大爱。我们虽然无法像陈光标一样一掷千金的去做慈善事业,却也可以从义务献血、做志愿者,学做好事等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用实际行动履行对社会的责任,奉献对社会的爱心。

爱,是人类生存的永恒主题之一,爱可以是沙漠变成绿洲,让严冬不再寒冷。活在世界上,如果知道没有任何人爱自己,会很失望,甚至绝望。不过,我们还可以爱自己,自爱,自助,自强。周国平的散文大量的内容是叙写他的对爱,对生命,对人生,对家庭,对不幸的感悟。负有激情,且多哲学思辨。周国平在痛失爱女后,写下了《妞妞:一个的札记》等作品,《周国平散文》中《海滩上的五百六十二枚贝壳》等文章讲述了写作《妞妞》时的故事,他对生命的体察刻骨铭心,对人类生存的普遍境遇思考深刻,哀而不伤,读来让人收获良多。

生命个体是弱小的,爱是柔弱无力的,但却坚硬无比,无力可摧。生命的旅途望不到尽头,终点随时可能降临。而爱,让人生变得开阔和明亮,是人类永续生存,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和终极信仰。爱的价值,不是马诺们所能理解的,爱是无价的。

【第2篇】

闲暇时读了周国平的散文—–《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有如下感慨:

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根本—-是尊重客观规律,并尊重独特性

(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每个人的天性中都蕴藏着大自然赋予的创造力。几乎一切创造欲强烈的思想家都对书籍怀着本能的警惕。蒙田曾谈到"文殛",即因读书过多而被文字之斧砍伤,丧失了创造力。叔本华把读书太滥譬作将自己的头脑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此话有一定道理,只是为读而读不经过自己大脑思考全盘吸收的读,思维会越发狭窄,被禁锢,也谈不上读书有益。但,每个人的生活中接触到的,经历的都有局限性,要想获得丰富的经验和见识,读书,无疑是很好的途径,别人的间接经验也可以开拓视野。有量变才可以质变。一个学生,多读书,无疑是很好的习惯,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哪里谈得上创新,就好比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米,没有相应的物质积累,哪来的各式花样?由此我想到了目前的教育改革。

当前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创造力、探究性学习力和交流沟通能力。这种理念是对的,但它弱化了记忆的重要性。学生不会应用他们理解的但没有记住的东西。人们知道的越多,也就是说人们记忆的越多,可供人们思考,解决问题,甚至激发创造力的可用素材也会越多。

在我们初中物理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例子:在八年级的折射教学中,会遇到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首先我们通过现象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并得到凸透镜成像规律,为给学生以清晰的视觉感官感受我们配以图示、表格(此表格也是学生实验所得)列出至少两课时出现在黑板板书显著位置,作为重要标示,也作为应用时的指导性知识点,课后也布置学生一定要牢记。可作为我们这样生源的,学生的复习习惯几乎没有,温故而知新,没有必要的记忆只要探索是不会融会贯通去应用到现实解决问题的。那么在这样的环境下,课前的提问显得极有必要。可在这样的所谓教育改革下,似乎对概念公式的复习提问都属于不遵从教育理念,试问?教育理念只是一种?今天流行这样,明天流行那样,旧的东西就要所有都否决?这样的教育理念是否遵循了客观规律?难道,学习是全盘否决记忆的活动吗?只要理解不要记忆,,我想无论社会科技发展到什么成度,记忆力的培养,学习知识的基石都以记忆为主,有了它才有积累才有更深一层的创新。对没有记忆习惯的学生,我们就要腾出时间培养他去记,什么都记不住你怎么去用?!有报道称——–(七大影响智力生活方式—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在外面,许多人已经习惯于通过点击搜索引擎的按钮获取各种信息。这既是一种好事,也是对神经一种伤害。有了网络和搜索引擎,电话号码、联系人名字、各种新闻事件,我们都不再依赖记忆。大脑的海马体负责处理新记忆。搜索引擎也许不会直接物理影响海马体,但它会影响海马体存储记忆的功能。微软公司科学家研究发现,我们的注意广度从15年前的平均12秒已下降到如今的8秒。)只强调探究,只强调理解,漠视甚至否决记忆的功能和作用否决课堂上有关锻炼强调记忆的训练是不尊重客观规律的一窝风的跟风行为。就像前几年一会儿全国学洋思,一会儿又学什么,没有通过自己消化,不尊重学生、环境不同就一味的上马是一个道理,毛老人家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实事求是。的确,说道容易,做起来不易,但至少要有这样的理念。什么样的学生,是什么样的学生就用什么样的方法。对自觉性好的,对公式。对规律的记忆无需你操心,他有自己的主动储备知识的习惯和方法,对这样的孩子就是引导他们如何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可以有哪些思路,还可以有哪些角度去看问题,才谈得上深入研究,如果没有必要的记忆储备我不知如何去谈应用。最近炒得热的是5名中国老师在英国用传统教学方法教英国学生,争议纷纷。其实,有一点被忽略—-他们学生从小的氛围、习惯和我们不同,一个班不到30人,还有个关键,他们的教纲不止一条,他们可以针对不同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纲,考核也不同,让每个学生真正做到被尊重个体差异。这才是我们国家老师学生特别羡慕的地方,不是一个指挥棒,不分个体差异的一起向前赶,他们可以把我们15分钟讲的课程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用一个半星期讲完,对我国而言,是否谁会等你?教学进度,考核目标,考查难度会分层为你独定吗?

所以,要想做到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尊重客观规律,并尊重个体的独特性,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指挥棒赶着你走呢,教育评判不同意很客观。看到最后,有句话看着是让人感到安慰的——–教育即生长。

“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这是特别反对用狭隘的功利尺度衡量教育的。人们即使承认了“教育即生长”,也一定要给生长设定一个外部的目的,比如将来适应社会、谋求职业、做出成就之类,仿佛不朝着这类目的努力,生长就没有了任何价值似的。

用功利目标规范生长,结果必然是压制生长,实际上仍是否定了“教育即生长”。生长本身没有价值吗?一个天性得到健康发展的人难道不是既优秀又幸福的吗?就算用功利尺度――广阔的而非狭隘的――衡量,这样的人在社会上不是更有希望获得真正意义的成功吗?

扪心自问,我们的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也许不是学业特别好的,至少在校期间学到了为一个目标去努力不放弃,和老师相处,在不断攻克难题时锻炼了自己的耐心、韧劲,哪怕就是在课堂上什么都不做题什么都不动脑的孩子,他可以坚持8、9节课不干扰他人,这样强大的自制力不也是生长吗?!想到这,也觉有些欣慰,这些是多么可贵的优点啊。所以,每年每日老师和学生都是在生长的,值得高兴。

【第3篇】

我之所以喜欢并推荐周国平的这本《安静》,是因为我自己不仅非常喜欢“安静”这个书名,而且十分艳羡“安静”这样的境界。

对比昔日的“守望”和“朝圣”,安静似乎来得更为纯碎和彻底。我喜欢《安静》,缘于这个诗意化的词语,更是惊羡安静这样一种境界。周国平在书中说道:“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和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在的虚名浮行的诱惑。

看看我们生活的世界,利益的驱动往往高于一切,物质的诱惑远高于精神的愉悦。连学界这样一片本应成为净土的地方也叽叽喳喳地成了名利场――一年里人为地制造一两个看似热闹的话题,话题不断在变,不变的是不同学科的这家那家、这“腕”那“腕”们在同一时期仿佛全在研究着相同的话题,或者是某些貌似学者的人在某一阶段煞有介事地用同一话语解释着根本不同的社会文化现象。在这样一种日趋喧嚣与躁动的社会氛围里,安静、宁静就会显出多么的珍贵;守住一份宁静又是多么的不易。

当然,仅凭一个书名不足以代表一本书的整体,但我的确就是冲着这个书名开始阅读周国平的《安静》。毕竟是一本集子,内容难免庞杂一些,虽不是通篇说“安静”,但还是能够看出周国平在这本书中一以贯之的人文追求。到底是哲学的科班出身,其散文也摆脱不了哲理的思考。关于“安静”,周国平写下了这样的文字:“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我对一切太喧嚣的事业和一切太张扬的感情都心存怀疑,它们总是使我想起莎士比亚对生命的嘲讽:‘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诚哉,斯言。

其实,无论世界,无论我们生活的周围变得如何的喧嚣与躁动,哪里又找不到一片安静的角落呢?关键还是我们自己愿不愿意去寻找,或者说找到了又能否守住自己的这一份宁静?退一万步讲,即使我们的现实处境静不下来,至少我们还能保持一份心灵的宁静,还可以守望自己的精神家园。倘这一方领地失守与缺失,人生真的会寡味许多。

大宁静产生了大孤独,大孤独又催生了大智慧,智慧和从容又让他完成了一种内在的本身的超越性的突破。凭着他思考者的身份,他可以随意逡巡于任何国度的思想界,穿梭古今,吞吐千年,与尼采,与苏格拉底、斯宾诺莎,与柏拉图、帕斯卡尔完成心与心的对晤。他甚至纯碎可以以父亲的身份对自己逝去的女儿哭歉:“在这个时代,平庸的哲学家太多了,而杰出的父亲太少了。”“你短促而美丽的生命是我最真实的宿命。而我在人世苟活只是一个幻影。我抱着你小小的尸体,拒绝接受任何哲学的安慰……”这样一个有血有肉的智者,顿时让我们感觉到他是多么的真实和贴切啊!智者是人,不是神,哲学也并不是无所不能。

搞哲学研究的周国平能写出如此丰富深刻的散文,集哲学与文学于一身,融理性与感性于一体。质朴平实又不失诗的光华,畅达深邃渗透着哲学的智慧。正是这样一种风格,使他摆脱了纯学术的艰涩而实现了对哲学本身的突破。时光如梭,岁月荏苒,从童年到青年,从意气风发渐渐步入人生的暮年,一路走来,生命如同一曲终将谢幕的长歌,在击节处倾听周国平六十载人生回首,一个向死而生的人站在上帝面前的心灵独白:岁月改变了曾经的脸,性情在岁月中宁静致远。

夜深人静的时候,再回过头来,静静地翻开这样一本《安静》,再去品味书中对人生、灵魂以及人性的感悟。

感谢您访问:笔趣文案网站!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314179.com/54382.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820608633@qq.com

相关推荐

  • 读《微笑天使倔强心》有感500字

    轻轻合上这本书,本就在眼眶里打转的泪珠夺眶而出。不知因为什么,本就砰砰跳的心跳得更加激烈了。仿佛我亲眼目睹了这书中的一个一个情节…… 生活在江城吉庆街的程海…

    2024年4月13日
    85
  • 读《三国演义》有感作文400字

    【第1篇】 今天我读了罗贯中写的小说它就是《三国演义》 。    作者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胡海散人,太原人氏,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有经天纬地之才,元末明初著名的小说家、戏曲家。…

    2024年4月4日
    68
  • 贝丝丫头读后感600字

    【第1篇】 《贝丝丫头》是一本关于女孩成长的故事,虽然这本书内容并不像科幻小说那样情节曲折,但是,只要你认认真真看上几页,就会深入到故事情节里面,让你不得不把这本书读完。 小贝丝是…

    2024年4月8日
    63
  • 蓝色海豚岛读后感600字

    从前,有个像海豚的岛屿,叫做海豚岛,岛上居住的印第安人遭到阿留申人的杀害,逃到东方去居住了。仓皇中遗留下了一个印第安小姑娘――她孤零零的在岛上独自生活了十八年。擦干眼泪,收起凄凉,…

    2024年4月14日
    52
  • 《割发代首》读后感200字

    三国时期,曹操实行屯田政策。有一天他对军队下令,“严禁毁坏麦田,违者杀头”。有一天,曹操正准备带兵去打仗,恰巧麦田里飞起来一群鸟,吓得曹操的马四处乱跑踩坏了一大片麦田。曹操让军官制…

    2024年4月13日
    74
  • 《闪闪的红星》观后感300字,电影《闪闪的红星》观后感300字,

    最近,我看了一部老电一影,电一影的名字叫《闪闪的红星》。 《闪闪的红星》讲的是主人公潘冬子家在的那个村迎来了共一产一党一,可不久,共一产一党一主力被迫一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冬子与村…

    2024年4月7日
    82
SHAR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