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自传读后感2000字

【第1篇】

1961年12月生于台湾的李开复。11岁留学美国,1988年获得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博士学位。他开发了全球第一个“不特定语连续语音识别”系统,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1988年最重要的科学发明。他开发的“奥赛罗”人际对弈系统,击败了人类世界冠军。他还是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和精英组织百人会的副会长。曾先后在苹果 SGI 微软 谷歌等公司担任要职,1988年亲手创办微软中国研究院(后更名后微软亚洲研究院),2000年就任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成为比尔盖茨的七位高层智囊之一。2005年,加入谷歌公司,任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

最初关注李开复,源于他给即将读大学女儿的一封信,进而读到他的自传,对他40多年人生的全面回顾,从出生到求学到后来在几个美国一流企业就要职,从创办我学网到各高校巡回到2009年的创新工场,他的每个选择都是追随内心的梦想。我从他的自传出读出了成功者的共同特征,勤奋的付出,积极的争取,远大的抱负,宽广的胸怀等等,以下是我的感受深刻之处,希望与大家共勉。

1主动争取自己的梦想:

向争取上大学,准备12份大学申请材料,向导师争取博士的研究领域,在苹果向高层写报告自荐成为多媒体部门总监,写报告赢得比尔盖茨的关注,向老板直接发邮件争取GOOGLE中国的机会,向分管教育的总理写报告阐述自己创办工作私立大学的报复等等。他有很好的战略眼光,是一个积极主动争取机会的人。

2他很勤奋:

在读博士做论文的勤奋,在学院当教授做研究的努力,在实业界做职业经理人的用心尽力的投入等等。为了做一个好的演讲者,他向向系里知名的教授请教教学的技巧,努力争取各种演讲的机会,克服自己心里障碍,尽量做好一个好的沟通者。

3他有远大的目标 :

“想象两个世界,一个世界中有你,一个世界中没有你,这两者的不同最大,最大化你的影响力,这就是你一生的意义。”这句话可以说影响了他的一生,那之后凡是他要做重要的决定都是想起这句“让世界不同的话”,从而让他的内心作出选择的时候更加坚定。追随我心的梦想从没有停止过,相信创新工场不是他的最终目标,推测创新工场成功后,他还是去创办中国一流的大学,教育仍将是他最终的梦想。

4他注重自我学习和成长也愿意带着更多年轻人成长;

他在世界一流公司工作也从许多杰出人物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创建我学网帮助中国大学生。正如他所说:“在过去的20年,我有幸在乔布斯,盖茨,施密特等人的身边学习成长,我有幸在PC时代经理苹果,微软,有幸在互联网时代经历谷歌,有幸看到三家世界一流的公司成长,成功,我有幸在美国硅谷和中国中关村崛起时,在这两个地方做过最有创意的工作,这些职业经验才识我最有价值的资产,我非常希望能够把这些资产传授给中国青年。”

5要求员工的自我管理:

让有报复的员工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借鉴在员工宿舍管理问题上取得显著成效,看来无论水平高低,能力强弱,只要是充分授权,每个人都能发挥自身的极大潜力进而创造出奇迹的。

6制定并与员工分享美好愿景:

能充分激发员工的参与感和积极性,可以让整个团队保持激昂的斗志和坚定的方向。我们团队在开展12580自我成长文化塑造过程中同样应用了分享愿景这一点,起到一样效果,员工参与积极性被极大调动,团队效能显著增强。

7自我塑造:

用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用胸怀接受不能改变的事情,并用智慧分辨二者的不同。作为跨国公司的高管,是一件孤独又无奈的事情,不仅仅要做好被误解,被质疑,被冤屈的准备,也要忍受在前进的过程中那些突破瓶颈之前的煎熬。同时还要做好员工的心里工作。这其中的心里承受压力绝非一日能够练就。很多时候都只能自己默默承受。
 用你的梦想和理想引领你的一生,要用感恩,真诚,助人圆梦的心态引领你的一生,要用执着,无惧,乐观的态度引领你的一生。人生的价值不是你拥有多少,而是你留下多少。让我们沿着成功者脚步,追随内心的梦想,实现人生的价值为世界留下更多。

“我不同意你,但我支持你的选择”这也恰恰说明了李开腹的“双赢思维”,而受到同事的谩骂理性的面对进行“移情沟通”,面对挫折的时候勇于改变能够控制的,坦然面对不能控制的。这本书教会我好多人生的道理,忽然懂得了人生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宝贵的,人生像一条小溪,会遇到不同的困难与艰辛,如果没有了困难,一路畅通无阻,那样的人生也就毫无价值和意义,重要的是怎么样去面对一切。

【第2篇】

在大厦领导的亲切关怀下,有幸读到了这本带给我人生启发,工作鞭策,从中受到鼓舞,非常值得一看的书。

说实话,看之前心里是不太情愿的,我觉得一个人的自传有什么可以借鉴的,而且世界怎么会因为一个人而不同呢!带着这种矛盾的心理,“迫于”培训部下达的任务,开始了我的这次阅读之旅。

李开复这个世界级的传奇人物,以其聪明过人的天赋,良好的家庭熏陶,别具一格探索新奇的个性,加之后天的勤奋和努力,演绎了一场与众不同的人生经历。他总是能很理智的分析自己内心需求,很大胆并且适时地做出人生的重大选择,超越平常人的思维方式,对新事物,新领域,总是充满挑战和激情。

李开复,将自己经过岁月沉淀的宝贵职场经验和对人生的感悟,通过自传的形式授受给后人,希望能带给更多人的启示,按照自己成长的道路,将他如何从一个捣蛋的“小皇帝”,11岁的“留学生”,奥巴马的大学,26岁的副教授,33岁的苹果副总裁,谷歌中国的创始人,走向全球化的职业经理人,成为员工们喜爱的开复总裁,成为学生们尊敬的开复导师。他有着太多传奇的经历,为了他,两家最大的IT公司对簿公堂。而他的每一次人生选择,都是一次成功的自我超越。透过这本自传,李开复真诚讲述了他鲜为人知的成长史、风雨兼程的成功史和烛照人生的心灵史,也首次全面披露了他亲历的苹果、微软、谷歌等IT巨头风云变幻的内幕。娓娓道来,字字珠玑。抓住一切去探寻生命的意义,总有一天,世界将因你不同。

通过读李开复的自传,好像跟随他经历一个人生,一个不断跟随自己的心愿去探索的人生,一个勇于冒险和创新的人生,正如他说的“虽然经历风险的日子可能会比较艰难,但如果我不这样做,那么蹉跎十年、二十年后,我可能会后悔终生”。

我个人认为,虽然李开复是成功的,但并不能说明每个人都可以模仿,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所处的环境,以及自身的条件,去学习一些他如何在困境、逆境中生存和发展的承受能力,以及汲取他在失败和挫折中总结的经验和感悟。

首先肯定,李开复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和我们国家的应试教育是大不相同的,家庭深厚的文化熏陶也不是普通人所拥有的,所以造就他善于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敢于挑战未知的世界和领域。但是,我们可以借鉴他如何面对困境,并如何从艰难中站起来,我们也可以学习他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去管理下属,如何去发挥团队的力量,“制定并与员工分享美好愿景,能充分激发员工的参与感合积极性,可以让整个团队保持激昂的斗志和坚定的方向,这是领导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始终保持勇气:“我终于意识到,失去勇气就意味着丧失了面对挑战的机会,不但于是无补,还可能让我终生悔恨。人生在世,我们要用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用胸怀接受不能改变的事情,并用智慧分辨二者的不同。”我们不仅要学习李开复具有旺盛的斗志和勇气,更要学习他那宽容大度的胸怀,容天下难容之事。

孝敬父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榜样,李开复之所以最后选择相对落后的中国作为自己的舞台,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完成未了心愿,毕竟他对于祖国的印象和感情很少。所以,一个成功的人士,一定是具有很多美德的人,孝敬父母是成功的基础之一。

乐观的面对并接受所有的困境和低谷,在他遭遇官司以后的感慨中这样写道:这段日子让我感慨万千,我既体会到人情的凉薄,同时也感受到人性的温暖。对于一些伤害我也将其当作人生一种宝贵的历练,因为,每一种创痛,其实都会带来一种成熟。

最最欣赏的是书的结尾的一段话:“所谓成功,并不意味着有多少财富,有多高的职位,而是取决于内心的一种状态。一个快乐的人经常被认为是一个最富有的人”。虽然李开复是一个拥有财富,拥有社会地位,但更重要的是他内心拥有一种从容平静的快乐,他有温馨幸福的家庭,有可爱的女儿,有贤淑的妻子。所以他是成功的。

世界不会因为我而改变,但因为有我而不同。“成功并没有绝对意义,成功,就是做最好的自己,并把最好的你呈现出来。”

【第3篇】

读一本自传,就如同认知一个人。

一本好的自传,一定是以作者的成长历程和他在成长过程中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建立为主线的,这也是最亮点的,是整个自传的骨架。而在成长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事情,作者当时的感受则都是血肉,使得自传丰满起来,让读者能看到作者的全貌,他的肌肤,他的骨骼,甚至他的灵魂。

李开复,曾先后在苹果、微软、Google这样三家在全球具高度影响力的顶尖IT公司里担任高管,其职场经历本身就构成非常有吸引力的题材,这样的人一定有其特别并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这样的成功履历,他为什么能做到?怎么做到?李开复有什么过人之处?是天赋?是后天努力?还是机缘巧合?或者是命运使然?这些都吸引众多读者通过这本书去了解背后的真相。也只有通过这样的自传体才能了解到更多真实的细节,这正是这本书吸引我的地方。

这本书有一段话令人感动,我的理解这段话也是本书的思想主旨:“人生在世时间非常短,如果你总是不敢做想做的事情,那么一生过去了,你留下来的只有悔恨,只有懊恼。我常常说追随我心,当然追随我心必须是要在负责、守信、守法的前提之下。在这个前提之下,冒一些风险也是值得的。虽然经历风险的日子可能会比较艰难,但如果我不这样做,那蹉跎十年、二十年后,我可能会后悔终生。”

我以为,李开复正是在这样的思想引领下,不断做出惊人的选择,而他的成功之处在于,这些选择并不盲目,不冲动,都是认真选择的结果,这种认真的态度也推动着他在职场上获得成功。

书中提到的人应“Leadyour  life”而不是“Live  your  life”,这道理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难。毕竟,芸芸众生,大都只能是“Liveyour  life”的。当然,把“Lead  yourlife”作为人生追求目标也是非常好的,这也为什么人需要有信仰的原因(但我们身边太多的人信仰缺失)。在这过程中,以自己的人生标准,“要用你的梦想引领你的一生,要用感恩、真诚、助人圆梦的心态引领你的一生,要用执著、无惧、乐观的态度来引领你的人生。”这些都说得非常道理。在这本书里还很多类似的真知灼见,这应该是李开复的人生感悟,从中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到李开复为何能成为中国大学生的良师的缘由。

纵观书中描述的李开复的成长经历,有很多令人感叹,令人仰止的内容,比如他的学龄前的超乎寻常的调皮、制作《武林传奇》以及在上学时的种种非同常人的表现,都体现出一个天才人物的特质,这样的特别性一直延续至大学,这不是所有孩子能或者会经历的,毕竟这些发乎内心,只能解释为天赋使然。那么这些更多是作为娱悦和吸引读者的内容,精彩而远离,对主人公是真实的,对普通读者却是虚幻的。对大多数人来说没太多可供效仿之处――毕竟天才并不是随处可见的。

但李开复的职场经历对读者来说却是一大笔财富,无论他是在苹果,还是SGI,或者在微软、Google,丰富的职场经历,大量生动的职场经历的描述如一幅浓墨重彩的人生画卷在读者面前徐徐展开,精彩纷呈而又跌宕起伏,并且可供读者学习和效仿。而他面临每次职业转换时的心理历程变化,可以给我们提供有益的参考,并印证了一个道理――机会属于有准备的头脑。在石安看来,这些正是该书的最大价值所在。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李开复(Blog)从小就展示了天才的一部分,但他的职场成功却离不开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勤奋努力。这能给更多的后学者提供有价值的道理――不管你是天才还是普通人,对成功的追寻加上后天的勤奋努力都是必不可少的。

而书中最打动我的还是他那如胎儿脐带般割舍不断的“中国之恋”。李开复在大学时代作为年轻语音学专家来到中国,看到当时那么多同样有才华的青年困于落后的现实,他的中国之恋就开始在心中播种。于是在微软出现要在中国建研究院的机会时他牢牢抓住,并为之全力以赴,取得了惊人的成就。而在GOOLE飞黄腾达时,又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离开,回到祖国创建“创新工场”,最终使中国之恋结出了完美的硕果。

我相信“创新工场”一定能再次创造奇迹,创造中国人的奇迹!而这些奇迹也终将改变世界!

读此书,再次领略了久违的“开卷有益”!

读此书,再次燃起了我奋斗的勇气!

读此书,感觉获得了巨大的力量去挑战自己!

读此书,真得开阔了我的视野!

读此书,让我认知了一个不断创造奇迹的人!

我也要让这个世界因我而不同!

“我的内心又说了一遍,‘是的,我真的准备好了!’”

感谢您访问:笔趣文案网站!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314179.com/53009.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820608633@qq.com

相关推荐

  • 曾子杀猪-读<诚信>有感

    你听说过曾子杀猪的故事吗?曾子的妻子去集市,她的儿子跟在后面又哭又闹,她就哄儿子说:“你快回去,我回家杀猪给你吃。”妻子回来后,发现曾子正在杀猪,连忙制止他说:“我只不过是哄他玩罢…

    2024年3月30日
    65
  • 世界未解之谜读后感400字

    【第1篇】 很久以前就想去买一本《世界未解之谜》,在里,实现了我的愿望,我终于如愿以偿带着好奇的心情,走进了《世界未解之谜》之门。 就像“魔鬼谷的尸体移动之谜”,有一个美丽的山谷,…

    2024年4月9日
    77
  • 《金色的鱼钩》读后感400字

    【第1篇】 读完《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我的两眼湿润了。文章中那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情节不断浮现在我的眼前。 这篇文章写的是红军长征过草地时所发生的一件事。主要讲老炊事班长为照顾作者与…

    2024年4月4日
    64
  • 《超体》观后感400字

    “超体”,这个蕴含无限机遇的词语,到底是什么?是超级,还是身体?或是,两者共有?怀着好奇的心情,我在周末观看了《超体》这部电影。 女主角露西是个金发碧眼的美国公民。露西因为一个箱子…

    2024年4月14日
    59
  •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3000字

    终于看完了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很想写一些感想。 最初看的时候,我想为什么会起这么一个名字呢,战争与和平就如同生与死一般对立,为什么会要把他们联系在一起呢。有了战争就没有了…

    2024年4月11日
    70
  • 《神奇校车》读书笔记600字

    读完了《神奇校车》,我觉得这套书真有趣。特别是弗瑞丝小姐很好玩,每次都穿着很奇怪的衣服,还带着们坐着神奇校车到各种地方。神奇校车带着我们去了海底、让我们知道了飓风是怎么形成的、还去…

    2024年4月3日
    64
SHAR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