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昨晚读《南渡》,读到蔡元培之女蔡威廉之死,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一种敬意油然而生。蔡威廉是我国上世纪民国时期少有的女画家,因贫于1939年在家产女,结果难产而死,年仅35岁。在死前极度痛苦的几个小时中,她用铅笔在墙壁上勾勒出新生儿的画像,悲愤地写下“国难、家难!”。山河破碎,风雨飘零,至死都在忧国忧民,可见家国思想根植于心,这也许就是良好家风使然。蔡元培先生,是辛亥元勋,是著名教育家,曾经想利用私人关系苦劝还是亲日派的汪精卫放弃亲日的立场,说到激动之处,眼泪掉在汤碗之中,连汤带泪,喝入口中。抗日战争爆发,他本不被政府首脑蒋介石所信任,他本人对蒋也有看法,然而,关乎民族大义问题上,他依然高擎抗日大旗。已步入风烛残年的蔡元培先生又遭遇白发人送黑发人之痛,作为知识界领军人物仍继续为抗日奔走呼号,直至1940年客死他乡。
蔡元培是大知识分子,可良好家风传承不仅仅是书香门第的事,有人说得好,家风的形成无关家庭贫富,无关父母文化程度。我的是个农民,初小文化程度,他的许多做法给了我许多深刻印象影响至今。记得小时候,赶别人家的红白喜事他很少带我,那时候家家都不宽裕,多一个人要给人添许多负担。家里来客了,他一般不会叫我们上桌的,真要上桌,绝对不能乱坐乱来。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各种宴请比较多,感觉到现在的小孩子普遍没有我们那个时代规矩了,他们的一些举止,无法让人相信我们是号称礼仪之邦的子民。最近,在处理一件学生打架事情中,了解到和此事并不相干的段某也卷入其中,而且带人继续滋事。同事介绍说,段平时厉害得很,仿佛自己是老大,有事自己都可以摆平。班主任约其父到校,本是互相沟通共同教育,没有想到,没有说几句,当着自己儿子的面,其父两次拿起凳子要打班主任,幸好有其他同事拉扯住。俗话说,“子不教父之过”,这样的不教也罢。
家庭是社会细胞,儿女是父母的镜子。社会需要风清气正,社会需要良好的家风传承。
【第2篇】
《南渡记》这个书名,一听就是和南迁、转移有关的。身处乱世中,在饱受民族屈辱和外国侵略了近代史上,中华民族的人民仿佛有一段时间是麻木的。不过,有人出淤泥而不染,《南渡记》里所讲述的就是孟樾教授一家。那些中国曾经的影子,已经化为了历史长流里的一抹记忆。那些不畏强敌的战士令人尊敬,而那些可恶、无恶不作的侵略者则令人咬牙切齿!
北平丢了,中国人的骨气没丢!以孟樾教授一家和西南联合大学里许多学生也为代表,那个时代,众多青年、农民、工人――所有的中国人,都拿起锄头,拿起镰刀,拿起斧子,拿起锤子,为了我们自己的新中国而奋斗着!是的,侵略者的确可恶,但有些人低头了,委曲求全,苟且偷生。有些人,宁愿英勇就义,也要和外国侵略者抵抗。纵观《南渡记》全文,作者将抗战时期社会的原型以几个性格明显的人物为主题,描绘了抗战时期中国的情形。
其中,吕清非老人的确很令人敬佩。虽然一把年纪,面对敌人的诱惑和恫吓,在任命书下达之前仓促自杀,并命人急速登报,以保持名节。每读到那个段落时,不禁会被吕清非那种深明大义,和视死如归的精神所感动。吕清非的死是国人警醒的一剂良药,吕清非坚守北平,原本是可以选择离开的,但是他随时准备就义。吕清非老人以死来捍卫生命的尊严,一个有骨气的学者,一个大写的人。
是的,那些都已成为了历史,只有在白纸黑字的历史书上能看到。但《南渡记》为我们记述了当初抗战时期的艰难,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宗璞之所以要写《南渡记》,恐怕就是为了在国人的心中留下这浓墨重彩的一笔。历史不可忘记,历史的教训更不可忘记!